共有 11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情緒政治與2016年總統選舉
關鍵詞情緒、總統選舉、臺灣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分析情緒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選擇,我們運用2016 年總統選舉後執行的「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 資料,檢視民眾對於三位主要候選人的政治情緒,對於他們投票行為的影響。過去的研究指出,一些像是希望或驕傲的正面情緒,以及諸如憂慮或恐懼的負面情緒,對民眾意見或態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在2016 年的總統選舉中,並無現任總統參選的情況下,民眾在展望未來、回推當下之後,定將仔細思索應該如何選擇他們未來的總統。從21 世紀開始,有關情緒政治的相關研究愈來愈多,本研究從臺灣民眾對於2016 年選舉中三位主要政黨候選人的政治情緒出發,說明因為對於民進黨提名人蔡英文女士的正面情緒多而負面情緒少,是她得以贏得大選的重要因素。而民眾對國民黨提名人朱立倫先生則是在三位候選人中具有最多負面情緒者,也因此讓他不受民眾青睞。本研究指出,未來在考慮解釋臺灣民眾在總統選舉的投票傾向時,也應該將政治情緒的角度納入。
政治情緒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影響:以臺灣的大學生為例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大學生正處政治定向形塑時期,故深入分析大學生重要政治態度對臺灣選舉政治之研究與發展具重要啟示。自 2014年3月18日「太陽花學運」以來,大學生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與傾向受到社會大眾關注。本研究認為:分析大學生對兩岸議題之態度,須注意大學生政治情緒對其兩岸相關議題立場之影響。本研究運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定群追蹤資料,檢證大學生政治情緒對其在兩岸經貿交流及兩岸服貿協議此兩項議題態度之影響。本研究聚焦於大學生分別對臺灣與中國大陸在「充滿希望」、「熱血澎湃」、「沮喪」、「難過」、「憤怒」及「擔心」等六個政治情緒之分布情況及穩定程度,並進一步分析其對兩岸議題之影響。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對臺灣「熱血澎湃」或對大陸「充滿希望」時,傾向支持兩岸經貿交流,而對臺灣感到「擔心」者則盼採取保守政策。至於大學生對大陸「充滿希望」者傾向贊成兩岸服貿協議,相對地,他們對中國大陸感到「憤怒」時,較採取反對立場。因此,大學生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情緒,是左右渠等對兩岸關係相關議題立場之重要關鍵。
兩岸關係與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運用 2008年總統選舉前的民意調查資料,分析包括台灣民眾台灣意識的深淺、兩岸經貿的利害、及中共動用武力的預期等因素,觀察其對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的影響。 根據上述架構,本研究發現:台灣民眾的台灣意識與藍綠政黨認同,是影響其投票行為的主要認同因素,愈具備台灣意識與泛綠政黨的認同者,愈傾向支持民進黨的 候選人。另方面,民眾對兩岸經貿的開放態度以及預期因此獲利的程度,也將反映為其對國民黨候選人的支持。換言之,理性與感性兩類因素,在上次選舉中均扮演 相當關鍵的角色。不過,比較出乎意外的,有關宣布獨立是否引起武力相向,則未見顯著的影響。參照本研究與之前相關研究發現,無論泛綠政黨所凸顯的武力威脅 與台灣認同,或是泛藍政黨強調的兩岸交流與經濟利害,都與中國大陸的政策回應有關。因此,對岸如何緩和兩岸緊張,促進合作互惠,對兩岸和平穩定與台灣民主 發展,都將至關緊要。
訪問時使用的語言與民眾政治態度間關聯性之研究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檢視在調查研究中,不同方言使用的情況以及語言使用與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獨偏好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中發現,民眾在「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上,與其面訪使用的語言間有顯著關聯性。也就是在訪問進行時,當使用語言是台語時,民眾愈傾向認為自已是台灣人;而使用國語時民眾愈傾向認為自已是中國人。此發現顯示民眾的日常語言使用與其國家認同之間,存在某些關聯。不過,訪問時使用的語言與民眾在統獨議題立場的關聯性,卻並不顯著。
本研究的發現,似乎顯示了:相較於「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這種比較傾向文化或是歷史層面的傾向,民眾的統獨立場,則透露了更深一層理性的思考,以致於在訪問時語言的使用,與民眾的歷史、生活、文化關係密切的「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密切相關,卻與民眾的統獨立場,沒有直接的關聯。這個研究結果,對於台灣地區調查研究方法以及政治認同的相關研究,是頗具建設性的。
本研究的發現,似乎顯示了:相較於「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這種比較傾向文化或是歷史層面的傾向,民眾的統獨立場,則透露了更深一層理性的思考,以致於在訪問時語言的使用,與民眾的歷史、生活、文化關係密切的「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密切相關,卻與民眾的統獨立場,沒有直接的關聯。這個研究結果,對於台灣地區調查研究方法以及政治認同的相關研究,是頗具建設性的。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利用跨時性的資料檢視台灣地區選民政治信任感的持續與變遷,並分析政治信任感對選民投票行爲的影響。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之後,民衆對於政府的信任感是否持續不變或是因爲中央政府政權輪替而出現增加或是減少的趨勢?這些成因爲何?而政治信任對選民的投票行爲會有怎麼樣的影響?這些都將是本研究所想要探討的問題。本研究使用1992、1995、1998以及2001年四次立委選舉之後的面訪資料,來探討台灣地區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分佈、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變動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感對其投票行爲的影響。
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1992年到1998年期間,民衆的政治信任感逐步下降。而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中,也就是在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歷經政權和平轉移的台灣民衆其政治信任感有顯著的提昇。而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因素中,除了選民對國民黨的認同外,在1992年與1998年期間,第一代選民、小學及以下敎育程度者以及國民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高。而民進黨或是新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低。同時,傾向獨立民衆,對於政府的政治信任感較低。當政權輪替之後,我們發現:在2001年時,選民的政治信任感較1998年提高,而民進黨認同者政治信任感也顯著提昇。不過,在此同時,國民黨認同者並沒有顯著下降。就影響選民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投票行爲的因素而言,選民的政治信任感愈高愈傾向支持執政黨,顯示民衆的政治信任感與其對執政黨的政治支持之間,有重要的關聯。
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1992年到1998年期間,民衆的政治信任感逐步下降。而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中,也就是在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歷經政權和平轉移的台灣民衆其政治信任感有顯著的提昇。而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因素中,除了選民對國民黨的認同外,在1992年與1998年期間,第一代選民、小學及以下敎育程度者以及國民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高。而民進黨或是新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低。同時,傾向獨立民衆,對於政府的政治信任感較低。當政權輪替之後,我們發現:在2001年時,選民的政治信任感較1998年提高,而民進黨認同者政治信任感也顯著提昇。不過,在此同時,國民黨認同者並沒有顯著下降。就影響選民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投票行爲的因素而言,選民的政治信任感愈高愈傾向支持執政黨,顯示民衆的政治信任感與其對執政黨的政治支持之間,有重要的關聯。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利用跨時性的資料檢視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以及分析影響不同政治世代選民政黨認同的因素。檢視1992、1995以及1998年的調查研究資料顯示:台灣地區三個政治世代的選民,對國民黨認同的分布,是相當穩定的。而年長的世代,其穩定的程度,又較年輕世代的選民爲高。就民進黨的認同者而言,三次訪問中,民進黨的認同者持續成長,不過,年長者認同民進黨的比例較少。
當考慮了省籍因素後,我們發現:就本省閩南籍的選民而言,他們對國民黨的認同比例非常穩定,而他們對民進黨的認同則持續增加。新的政黨對本省第一代的選民,較不具吸引力的。本省第二代對新黨的支持程度相當低,不過,對民進黨的支持程度在1998年卻超過了國民黨。本省第三代選民則在1995年給予新黨相當的支持。就所有外省選民而言,他們在1992年認同國民黨的比例超過八成,到了1995年則減少了一半,1998年則回升至六成多。外省選民對民進黨歷年的平均支持,不到5個百分點。而他們對新黨支持度在1995年與1998年之間也有顯著的變動。就各政治世代跨時比較而言,我們發現:對第一代選民而言,影響他們對國民黨的認同的重要因素是「中國人」的自我認定。而偏向獨立的統獨立場,影響第一代選民對民進黨認同的傾向較顯著。就第二代選民而言,他們傾向利用統獨立場來決定他們對國、民兩黨的認同。至於第三代選民,則傾向的獨立的立場以及「台灣人」自我認同,是影響他們對民進黨認同的重要因素。
當考慮了省籍因素後,我們發現:就本省閩南籍的選民而言,他們對國民黨的認同比例非常穩定,而他們對民進黨的認同則持續增加。新的政黨對本省第一代的選民,較不具吸引力的。本省第二代對新黨的支持程度相當低,不過,對民進黨的支持程度在1998年卻超過了國民黨。本省第三代選民則在1995年給予新黨相當的支持。就所有外省選民而言,他們在1992年認同國民黨的比例超過八成,到了1995年則減少了一半,1998年則回升至六成多。外省選民對民進黨歷年的平均支持,不到5個百分點。而他們對新黨支持度在1995年與1998年之間也有顯著的變動。就各政治世代跨時比較而言,我們發現:對第一代選民而言,影響他們對國民黨的認同的重要因素是「中國人」的自我認定。而偏向獨立的統獨立場,影響第一代選民對民進黨認同的傾向較顯著。就第二代選民而言,他們傾向利用統獨立場來決定他們對國、民兩黨的認同。至於第三代選民,則傾向的獨立的立場以及「台灣人」自我認同,是影響他們對民進黨認同的重要因素。
臺灣地區民眾參與調查研究態度的變遷:1986-199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目前國內學界雖然大量地採用以調查研究方法所蒐集的資料來進行研究分析、理論建構與假設驗證,卻鮮少注意到在以調查研究法蒐集資料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本文從調查研究的方法論角度,檢視1986至1998年間台灣地區民眾參與訪問的態度及其變遷。本研究發現:隨著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社會開放,民眾有愈來愈不願接受訪問的傾向。訪問失敗有四分之一左右是因爲「接觸不到受訪者」、四分之一是「接觸但失敗」,而「拒訪」的比例有緩慢上升的現象。在「選舉」及「兩岸關係」主題的兩類訪問中,「兩岸關係」類主題的拒訪率高於「選舉」類主題。受訪者對敏感性問題的回答意願,也因爲受訪者的背景以及本身所具備的資訊而出現差異。當我們以受訪者是否透露其投票對象當作測量對敏感性問題回答意願時發現:男性、年輕、外省籍、高敎育程度以及具有政黨認同者,較傾向願意回答敏感性問題。選舉的類型對受訪者回答敏感性問題的意願也有影響。我們發現總統以及省市長選舉,因爲選區幅員較大,參選人數少,使得選民不願意回答投票對象的比例降低許多。本文中,也對訪問參與這個主題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固定樣本連續訪談法」(panel studies)樣本流失問題之探討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在固定樣本連續訪談法(panel studies)中,受訪者非隨機性的流失(mortality),對研究的效度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本文作者利用美國全國選舉研究(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ies;ANES)在西元1990到1992年進行的固定樣本連續訪問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了接受續訪的樣本(panel sample)與流失的樣本(mortality sample),在政治興趣、政治知識以及政治參與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因此,當我們的研究目的是在推論母體在政治興趣、政治知識以及政治參與的分佈時,「樣本流失」的問題會對研究的「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產生顯著的影響。當影響受訪者是否參與後續訪問的因素,與我們研究模型中的變數相互關聯時, 「樣本流失」也會對研究的「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造成傷害。本文作者檢視「樣本流失」對投票參與模型中,解釋變數的參數估計的影響時發現:「樣本流失」使我們低估了受訪者年齡以及對報上選舉消息注意程度這兩個變數,對其投票與否的影響力。當我們要解釋國會選舉中現任者的優勢時,「樣本流失」使我們高估了民主黨議員現任者優勢的重要性,也低估了共和黨現任議員的重要性。由於受訪者對調查研究的興趣以及態度,會影響他們參與訪談的意願,因此,作者認為,調查研究工作者應該努力讓受訪者覺得接受訪問是一個愉快經驗,減少調查研究的拒訪率,使研究結果更為精確。
台灣1996年總統選舉之分析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在本文中,作者以多項對數成敗比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 來解釋台灣1996年總統選舉中,選民的投票抉擇。 整體而言,在這次選舉中,選民的政黨認同以及他對三位主要候選人的評價等兩項因素,在其決定投票給哪一位候選人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時的政治氣候有利於李登輝總統,較諸其他候選人,他在候選人的評價上,最受選民青睞。此外,認同國民黨者又遠較民進黨與新黨多。而維持台灣的經濟的繁榮以及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也是李登輝總統獲勝的原因。彭明敏先生以及林洋港先生則獲得較高教育程度者以及認為過去一年國家整體經濟狀況變壞者的支持。在選民的族群認同上,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者給彭明敏先生較多的支持。不過,林洋港先生則並未吸引太多認同中國的選民之選票。在「社會福利比較重要還是經濟發展比較重要」的議題上,當選民認為「社會福利」比較重要時,他會較支持彭明敏先生。而在「大幅改革比較重要還是維持現狀比較重要」的議題上,彭明敏先生則獲得主張「大幅改革」者較多的支持。
台灣1996年總統選舉之分析(本篇已重新編輯於5卷2期刊登)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篇文章由於編輯作業疏失,致使錯刊版本,已於第五卷第二期pp.161-184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