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2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蔡明惠,國立澎湖技術學院副教授。
民主轉型中的澎湖地方政治生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4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自八○年代以來,台灣逐漸由威權政體轉化成民主體制,也使得有關民主轉型的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但是過去相關的研究,幾乎未曾針對離島澎湖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試圖分析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澎湖地方派系勢力的演變,並探討民主轉型對於澎湖地方政治生態所產生的影響。主要發現是:(一)民主化不但顯現出威權統治對地方政治操控與協調能力的減弱,同時也讓選舉變得更制度化而成為整個地方權力結構的基礎;隨著民主化帶動參選人數激增,使得澎湖傳統的「二元派系」模式,蛻變成多元地方勢力競爭的模式。(二)八○年代中期之後的澎湖縣長選舉,在國民黨推動「本土化」政策以及解嚴的影響之下,造成軍方勢力原有的主導權逐漸喪失,加上來自當時在野民進黨的挑戰,使得過去國民黨「提名即當選」的局面瓦解,也確立了政黨政治的競爭型態。(三)儘管民主轉型促成政黨競爭的政治形態,但是澎湖既有的政黨與軍方的影響力卻逐漸衰退,以家族、地緣及人情所結合的山頭派系勢力,以及九○年代崛起的新興政商集團-「霖派」,反而成為澎湖地方政治生態的要角。
蔡明惠,國立澎湖技街學院副教授,並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街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現有關於台灣地方派系的研究,似乎遗漏了對於離島地區派系政治型態的深入探討;另外有關地方派系沒落的問題,過去也一直較少討論。本研究即試圖採取歷史結構的研究途徑,運用深度訪談的田野調查資料與歷史文獻的佐證,來探討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與沒落。主要的研究發現包括:(一)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乃是地方社會既存的群體組織差異性,隨著自治選舉的競爭,逐漸產生派系抗衡的型態;同時,由於軍事統治力長期掌控縣長職位,使得派系間僅能以省、縣議會議員選舉作為其競爭的場域。(二)由於澎湖地方資源利益的稀少性,以致派系本身欠缺穩固的體系結構,因此,當派系領導人更迭,或是派系成員的利益交換衝突時,便會造成派系的分裂與重組。(三)八○年代澎湖傳統政治派系,無法適應新興商人政治的崛起,而逐漸喪失地方影響力,也因為澎湖解嚴前並未出現政治反對勢力,使得地方派系作為國民黨夾殺反對勢力,所形成的共生結盟關係並不存在,地方派系勢力因而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