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5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助理。Email: as0191121@gate.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Email: polclw@gate.sinica.edu.tw。
社會距離與兩岸關係認知: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實證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14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旨在檢證臺灣民眾如何看待中國,以及他們的心理認知的社會距離,是否會影響其統獨立場。作者採取社會心理學的分析途徑,以「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與「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作為研究架構,並輔以「關係模式理論」(relational models theory),建構兩個變
數,其分別是:臺灣民眾將中國視為「家人關係」或「夥伴關係」,與臺灣民眾認為中國將臺灣視為「家人關係」或「夥伴關係」,從而瞭解這些民眾的統獨立場。本文採用「2019年中國印象」電話調查資料,將民眾劃分為四種類型,以「關係認知」作為「社會距離」的代理變數,藉由「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探討四種類型與統獨立場的相關性。實證資料顯示,關係認知越近的民眾,越傾向統一;然而,關係認知越遠的民眾,卻不必然會傾向獨立。這印證社會認同理論和諸多實證研究的經驗:當個人認知的社會距離較近,選擇接納其他團體時,傾向將其他團體視為「內團體」(ingroup),並產生互惠的期待與較強烈的意見表達;另一方面,當個人選擇疏遠其他團體時,傾向將其他團體歸類為「外團體」(outgroup),卻不必然會貶低其他團體,而在統獨問題上採取較為模糊的立場。
蔡宗漢,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林長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潛在變數的測量及其影響:2013年TEDS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0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從測量理論與潛在變數模型的角度出發,說明測量誤差的不確定性及其在迴歸分析中可能產生的影響,並且以廣義潛在變數模型與貝氏統計將各種不確定性的來源納入模型的估計中。本文應用上述模型分析 2013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面訪資料,同時呈現統獨立場的測量結果以及統獨立場對政黨偏好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選民的統獨立場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強烈傾向獨立」、「有條件接受獨立」以及「有條件接受統一」三種類型。至於在統獨立場對政黨偏好的影響方面,本文的分析結果與目前大多數的研究結果一致,即越傾向獨立(統一)的選民有越高的可能性偏向泛綠(藍)政黨。本文認為雖然測量誤差可能因為經驗資料的性質而不必然會在每次的分析中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在研究者無法確定量表的測量誤差或變異程度是否足以改變統計分析結果的情況下,最謹慎的作法是在評估這些潛在變數的影響效果時,將此量表的不確定性一併考慮在內。
吳親恩,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奕孜,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兩岸經貿開放、認同與投票選擇:2008年與2012年總統選舉的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34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使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TEDS)TEDS2008P與 TEDS2012的資料,觀察 2008年與 2012年總統選舉中,兩岸經貿開放議題對選民投票意向的影響。首先,敘述性統計部分發現,選民的兩岸經貿評估從 2008到 2012年之間出現兩個趨勢,首先是選民的回答趨向中立,開放前的高度期待與疑懼均大幅減少。其次,選民的兩岸經貿評估在整體經濟層級與家庭層級出現脫勾現象,即使有相當比例的選民認為整體經濟評估變好,但並不認為家庭經濟因此變好。實證結果方面,發現傳統測量選民回溯與前瞻的經濟評估題組,對於投票的影響力並不如兩岸經貿評估。其次,社會層級的兩岸經貿評估,與選民的投票意向關聯性較大,家庭層級的兩岸經貿評估,與選民投票意向的關連性較弱。最後,文中觀察包括政黨認同與統獨立場在內的認同因素,對兩岸經貿評估影響力的制約作用,結果發現,兩岸經貿評估的影響力在偏向統一或認同泛藍者中較大,在偏向獨立與認同泛綠者中較弱,這主要是當兩岸經貿開放評估所傳遞的訊息與受訪者原先信念一致時,兩岸經貿評估對投票意向的影響力較大,所傳遞的訊息與受訪者原先信念不一致時,兩岸經貿評估的影響力較小。
林瓊珠,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1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使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計畫於2004-2008年的定群追蹤資料,探討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是否確實比民眾的統獨立場態度更具穩定性,並進一步討論和態度穩定/變動相關的社會人口學變項為何,最後試圖檢視兩個重要政治態度之間的影響方向。研究結果發現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穩 定性相對來說確實比較高,但受訪者態度一致性也僅屬於中度一致。和受訪者在此兩個議題態度變化或穩定具關聯的因素,包括個人的教育程度、政治世代,以及是 否具有大陸經驗。教育程度較低、屬於第一世代和沒去過大陸者有較高的比例在態度上發生改變。進一步檢視受訪者「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的影響關係 發現,在模型中,同時考量受訪者2004年的統獨立場和其「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研究發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對於受訪者 2008年的統獨立場仍具有重要解釋力,因此本文認為「台灣人/中國人」認同不僅較統獨立場穩定,並且影響個人的統獨立場。
黃信豪,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台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政黨輪替前後的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政治功效意識」可說是僅次於政黨認同外,相當受到學界關注的研究範疇Abramson (1983: 135)。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台灣民眾政黨輪替前後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以及影響之因素。就政治功效意識的趨勢變化上,本研究發現,民眾的內在功 效意識,長期趨勢較為穩定,但呈現略微衰退的現象,而外在功效意識則在政黨輪替之後出現了顯著的正成長,顯示民眾對於政治體系回應力的感受,在象徵邁向民 主鞏固的首次政黨輪替後,產生了系統性的改變,從政治文化角度而言,此對於我國民主政治的未來發展,無疑帶來正面與積極的訊息,但另一方面值得憂慮的是, 大多數的民眾自認為對於政治過程的瞭解能力,仍較為不足。

進一步探討影響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因素,筆者發現,「內在功效意識」所指涉的是民眾長期且穩固的心理態度,跨年影響的因素與方向相當一致,但近年來開始與 特定的政治價值出現關聯性;至於「外在功效意識」則是主要隨著個人所屬的社會團體,包括原生的省籍背景,及政黨認同與統獨立場等政治價值,在既有體系的相 對政治位置而定。另外也嘗試對於內在功效意識與外在功效意識提出理論上的連結,希望能提供往後相關研究者另一個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