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4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 馬偕醫學院大學部學生;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臺灣選民的真誠投票之推估:模型建構與實證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6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隨著臺灣政治的民主化發展與傳播資訊管道的多元化,使得選民在選舉前就能快速獲得豐富的資訊,正因如此,也使部分選民的投票行為可能受到民調變化或其他人的集體意志而左右,最後作出的選擇並非原先心中所屬意的選項,即所謂非真誠投票行為。探究非真誠投票類型中,策略投票議題一直是政治學者關注及研究的焦點,文獻中,策略投票主要指涉選民考量對選舉結果的期待,在知道其所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機率渺茫,為避免浪費選票且阻止最討厭的政黨候選人當選,只好將選票轉投給其他政黨中次偏好的選項。從過去國外研究證實,不論單一選區、甚至比例代表制或複數選區制都可觀察到選民曾出現策略投票。至於國內學界,近年來也紛紛投入研究國內各種選舉可能存在策略投票的情況,以及提出相關概念如分裂或一致投票的定義與測量,且許多研究經常關注選民手中不同選票投出分裂投票的結果,從而推測可能係來自策略投票行為。實際上,策略投票實際動機可能非常多元,但是真誠投票的定義則相對明確無爭議。
本研究以2012 年總統大選合併立委選舉為例,嘗試使用臺灣選舉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 所提供的選後追蹤調查為主,加上綜合考量選前、選後調查數據,以及比較選舉總體資料。作者們另闢蹊徑,引進美國政治學界研究方法之前沿,參採反事實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以及隨機效用模型(Random Utility Model, RUM) 等相關政治學文獻,應用於修正原先根據民意調查所得的數據,重新校準臺灣地區選民實際投票情境下來自「真誠投票」的合理比例,並歸納不同投票對象對應其真誠選民的特質,以及論述真誠、策略和分裂投票存在各種統計差異的意義。
黃紀,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政治學系教授暨選舉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林長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宏忠,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三合一選舉中之一致與分裂投票:以2010年高雄市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1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2010年11月27日舉行的三合一選舉,是我國地方自治史上首次的「五都直轄市」選舉,選民同時擁有市長、市議員與里長選舉的三張選票。本文的目的,即是針對當選民擁有兩張以上之選票,且每項公職選舉又有兩位以上之候選人,指出幾種初探與分析選民「一致投票」(straight-ticket voting)與「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ing)模式的方法,並以2010年的高雄市三合一選舉為例來說明。大體而言,由於選舉制度特性以及選舉層級差異,不同公職選舉的政黨競爭程度也有所差異。單一選區特性將導致兩強的競爭,複數選區SNTV制度則較有利於兩大黨以外的政黨獲取席次。在這次高雄市長選舉,脫黨參選之楊秋興取代國民黨黃昭順,成為在選舉中與民進黨陳菊競爭的主要候選人,其票源從分析中證實部分來自泛藍陣營認同的選民,換言之的確存在「棄黃保楊」的選民策略投票。在市長選舉採策略投票支持楊秋興的藍營選民,多半在市議員選舉中則回歸國民黨或投給親民黨候選人,形成一種分裂投票的形式。而綠營選民則在市長與市議員兩票呈現較高程度的一致投票。至於里長選舉,選民的里長黨派投票選擇,似乎與其市長與市議員兩票間並無顯著的關係,此亦凸顯里長選舉與其他兩者在競爭特性上的差異。
許勝懋,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班。
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爲:一九九八年市長選舉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5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一九九八年台北市市長選舉中,影響選舉結果最大的是外省籍選民及新黨選民「分裂投票」現象。大量新黨選民在市長選舉中一面倒地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但市議員投給新黨乃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因。筆者認爲這種現象值得作有系統的分析。本文歸納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六個模型,利用六個模型經過對數成敗比模型的比較,在控制人口基本背景因素之後(性別、年齡、敎育程度及籍貫),發現模型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情況:一是政黨認同強度減弱的政黨解組作用導致選民分裂投票。雖然政黨認同在模型中具有明顯的影響力,但台北市近年來並未有政黨解組的趨勢,因此政黨認同減弱並非分裂投票的主因。二爲選民的省籍,尤其是外省籍選民分裂投票行爲相當明顯,其中年輕世代比年紀大的世代更形嚴重。第三則是統獨議題及相關的中國人/台灣人認同。研究結果發現統獨議題對選民分裂投票不具顯著影響力;第四是候選人形象中的裙帶效應並不顯著,對分裂投票與否之間不具明顯差異。五爲選民分立制衡觀念。在相同層級的市府及議會之間選民具有分立制衡的觀念,欲藉政黨間相互制衡以保護民眾的最大福祉,故採取分裂投票的行爲。第六則爲新黨的選民策略投票是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重要因素。新黨選民對於尋求連任的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相當反感,且新黨市長候選人王建煊當選機會不大的情況下,選擇轉投給國民黨馬英九之策略投票,並進而形成分裂投票。從六個模型最後推論的結果,眞正決定選民分裂與否最重要的因素是選民的省籍背景所導致的情感反應及新黨選民的策略投票。
吳怡銘,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北市成德國小教師。
台北市選民分裂投票之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市長市議員選舉之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36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選民的投票意向一直是政治學界注意的焦點,但是在秘密投票的限制下,能得知「個別」選民的投票態度與決定,唯有依靠民意調查,不過所得之答案的眞實性則令人懷疑。對選舉唯一能確定的是,選舉後選民「集體」決定後的結果,但若是希望藉由得票結果資料作為個人投票態度的推論,恐怕會有「區位謬誤」(ecologicalfallacy)的風險。本文以八十七年台北市選舉各投票所之得票記錄分析選民對各政黨市長和市議員候選人分裂投票的現象,嘗試運用King的EI模型,跨層次推論分析選民在三黨市議員候選人與三黨市長候選人之間的抉擇,並初探性利用統計方法降低區位謬誤的風險。結果發現,與外界預期新黨市議員支持者大多採取分裂投票,投票支持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馬英九,其分裂投票率高達98.29%。另外,國民黨市議員支持者亦有分裂投票的情形,主要分裂投票對象為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水扁,分裂投票率為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