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2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訪問時使用的語言與民眾政治態度間關聯性之研究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檢視在調查研究中,不同方言使用的情況以及語言使用與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獨偏好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中發現,民眾在「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上,與其面訪使用的語言間有顯著關聯性。也就是在訪問進行時,當使用語言是台語時,民眾愈傾向認為自已是台灣人;而使用國語時民眾愈傾向認為自已是中國人。此發現顯示民眾的日常語言使用與其國家認同之間,存在某些關聯。不過,訪問時使用的語言與民眾在統獨議題立場的關聯性,卻並不顯著。
本研究的發現,似乎顯示了:相較於「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這種比較傾向文化或是歷史層面的傾向,民眾的統獨立場,則透露了更深一層理性的思考,以致於在訪問時語言的使用,與民眾的歷史、生活、文化關係密切的「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密切相關,卻與民眾的統獨立場,沒有直接的關聯。這個研究結果,對於台灣地區調查研究方法以及政治認同的相關研究,是頗具建設性的。
本研究的發現,似乎顯示了:相較於「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這種比較傾向文化或是歷史層面的傾向,民眾的統獨立場,則透露了更深一層理性的思考,以致於在訪問時語言的使用,與民眾的歷史、生活、文化關係密切的「台灣人/中國人」自我認定密切相關,卻與民眾的統獨立場,沒有直接的關聯。這個研究結果,對於台灣地區調查研究方法以及政治認同的相關研究,是頗具建設性的。
臺灣地區民眾參與調查研究態度的變遷:1986-199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目前國內學界雖然大量地採用以調查研究方法所蒐集的資料來進行研究分析、理論建構與假設驗證,卻鮮少注意到在以調查研究法蒐集資料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本文從調查研究的方法論角度,檢視1986至1998年間台灣地區民眾參與訪問的態度及其變遷。本研究發現:隨著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社會開放,民眾有愈來愈不願接受訪問的傾向。訪問失敗有四分之一左右是因爲「接觸不到受訪者」、四分之一是「接觸但失敗」,而「拒訪」的比例有緩慢上升的現象。在「選舉」及「兩岸關係」主題的兩類訪問中,「兩岸關係」類主題的拒訪率高於「選舉」類主題。受訪者對敏感性問題的回答意願,也因爲受訪者的背景以及本身所具備的資訊而出現差異。當我們以受訪者是否透露其投票對象當作測量對敏感性問題回答意願時發現:男性、年輕、外省籍、高敎育程度以及具有政黨認同者,較傾向願意回答敏感性問題。選舉的類型對受訪者回答敏感性問題的意願也有影響。我們發現總統以及省市長選舉,因爲選區幅員較大,參選人數少,使得選民不願意回答投票對象的比例降低許多。本文中,也對訪問參與這個主題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