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3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在野黨的選舉策略與優勢政黨的敗選:伊斯蘭黨與2018年馬來西亞國會選舉的實證研究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國民陣線(國陣)長期執政,並維持競爭式威權體制逾61年,直到2018年5月才首次政黨輪替。目前探討馬來西亞競爭式威權體制為何垮台的既有文獻指出:馬來西亞都市化的趨勢以及馬哈迪因素是造成執政精英分裂為解釋國陣敗選之兩大可能原因。本文結合政黨政治與族群投票的理論視角,主張伊斯蘭黨的政黨目標改變亦是導致國陣敗選的關鍵因素之一。具體而言,伊斯蘭黨的政黨目標從「追求官職」轉向「追求政策」—為了推動伊斯蘭化政策,伊斯蘭黨退出了過去二十年所加入的在野聯盟,因為民主行動黨時常與其因伊斯蘭議題發生衝突。結果伊斯蘭黨自立門戶之後,反倒成功吸引了那些先前對於伊斯蘭黨與民主行動黨結盟有所疑慮的馬來穆斯林選民。因此,本文假設伊斯蘭黨的參選將會對國陣的選舉表現造成影響。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本文利用馬來西亞半島(西馬)165個國會選區在2018年國會選舉的資料進行量化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當伊斯蘭黨候選人與國陣候選人在同一國會選區競選時,國陣候選人會獲得較少的選票支持。
台灣民眾威權懷舊的初探:蔣經國政府施政的比較評價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邇來,在民主化研究領域中,「威權懷舊」(authoritarian nostalgia)儼然成為一項新興的研究議題。本研究以此觀點切出,探討台灣民眾對於當代政府與蔣經國政府施政的比較評價。作者擷取「2002年至 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II):民國九十二年民主化與政治變遷民調案」資料,利用「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將施政評價區分為「政治人權」與「經濟社會」兩個面向,並以「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進行檢證。實證結果印證本文所提出的威權懷舊研究假設:經歷民主轉型之後,民眾對於當代政府與蔣經國政府的施政評價,基於不同政治與社會議題 而呈現顯著差異。相較於蔣經國執政時期,約六成民眾認為在政治人權方面有所進步,然而亦有六成民眾認為在經濟社會方面較為不足。其次,年輕族群、教育程度 較高、政治知識較為豐富、台灣人認同者、偏向台獨立場,以及泛綠認同者傾向認為,現今政府在政治人權方面有較佳的施政表現。相對地,在經濟社會方面,中國人認同者、偏向統一立場,以及泛藍認同者則認為,當前政府的施政作為顯然亟待改善。在結論中,本文不僅摘述實證分析要點,並提出威權懷舊的研究意涵。
民主轉型中的澎湖地方政治生態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自八○年代以來,台灣逐漸由威權政體轉化成民主體制,也使得有關民主轉型的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但是過去相關的研究,幾乎未曾針對離島澎湖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試圖分析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澎湖地方派系勢力的演變,並探討民主轉型對於澎湖地方政治生態所產生的影響。主要發現是:(一)民主化不但顯現出威權統治對地方政治操控與協調能力的減弱,同時也讓選舉變得更制度化而成為整個地方權力結構的基礎;隨著民主化帶動參選人數激增,使得澎湖傳統的「二元派系」模式,蛻變成多元地方勢力競爭的模式。(二)八○年代中期之後的澎湖縣長選舉,在國民黨推動「本土化」政策以及解嚴的影響之下,造成軍方勢力原有的主導權逐漸喪失,加上來自當時在野民進黨的挑戰,使得過去國民黨「提名即當選」的局面瓦解,也確立了政黨政治的競爭型態。(三)儘管民主轉型促成政黨競爭的政治形態,但是澎湖既有的政黨與軍方的影響力卻逐漸衰退,以家族、地緣及人情所結合的山頭派系勢力,以及九○年代崛起的新興政商集團-「霖派」,反而成為澎湖地方政治生態的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