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2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二○○一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去尋找影響台灣政黨競爭的最重要政治分歧。本文首先對於議題或價值觀要成爲形塑政黨競爭的政治分歧,設定四個條件:
第一,大多數民衆認知到此一議題,能將自己放置在以此一設計師爲光譜的某一個位置上,同時亦認知到主要政黨在此議題上的位置。爲光譜的某一個位置上,同時亦認知到主要政黨在此議題上的位置。
第二,大多數民衆誰知到各政黨在此議題上的立場有所不同,如果民衆認知到各政黨在該議題的立場大致相同,則該義題不會構成政治分歧的焦點。
第三,大多數民衆之所以在某項議題上持有某個立場,是基於某種社會區隔或人口特徵,也就是說大多數民衆思考到臫與所屬團體的連結關係與處境,進而持有某個立場,而非不假思索地隨意持有立場。
第四,大多數民眾會依政黨在此一議題上的位置,而決定是否認同或不認同,支持或不支持該政黨。
根據這四個條件,本文去尋找影響台灣政治的最重要分歧,並且分析這些分歧對於政黨競爭的影響。結果發現省籍差異、統獨議題的國家認同分歧、威權/民主政治價值觀的分歧,仍舊是影響二○○一年立委選舉結果的最重要政治分歧,而改革/安定議題仍舊是次要的政治分歧。至於社會福利議題、環保/經濟議題雖然展現出一些影響力,但是仍舊不十分凸顯,並未形成重要的琡分歧焦點。
第一,大多數民衆認知到此一議題,能將自己放置在以此一設計師爲光譜的某一個位置上,同時亦認知到主要政黨在此議題上的位置。爲光譜的某一個位置上,同時亦認知到主要政黨在此議題上的位置。
第二,大多數民衆誰知到各政黨在此議題上的立場有所不同,如果民衆認知到各政黨在該議題的立場大致相同,則該義題不會構成政治分歧的焦點。
第三,大多數民衆之所以在某項議題上持有某個立場,是基於某種社會區隔或人口特徵,也就是說大多數民衆思考到臫與所屬團體的連結關係與處境,進而持有某個立場,而非不假思索地隨意持有立場。
第四,大多數民眾會依政黨在此一議題上的位置,而決定是否認同或不認同,支持或不支持該政黨。
根據這四個條件,本文去尋找影響台灣政治的最重要分歧,並且分析這些分歧對於政黨競爭的影響。結果發現省籍差異、統獨議題的國家認同分歧、威權/民主政治價值觀的分歧,仍舊是影響二○○一年立委選舉結果的最重要政治分歧,而改革/安定議題仍舊是次要的政治分歧。至於社會福利議題、環保/經濟議題雖然展現出一些影響力,但是仍舊不十分凸顯,並未形成重要的琡分歧焦點。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選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面訪資料,針對1989年至 19 99年問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情形,分別就「我國獨立選民政黨認同及社會背景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政治涉入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投票取向的發展與變遷」及「影響獨立選民發展與變遷的因素」等方面作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獨立選民的比例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此種趨勢似乎有逆轉的情形,且獨立選民比例的高低的確會受到選舉制度不同的影響。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也和政黨認同者有差異,他們的政治涉入較政黨認同者為低,對候選人及政黨評價較低,對議題保持中立的立場,投票時比較會考量候選人的條件優劣,較不會依政黨界限投票。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獨立選民的組成土是由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低的「冷漠型獨立選民」,逐漸轉變為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高的「理想型獨立選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