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7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王智賢,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陳虹羽,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科員。
單一選區下三政黨的合作與競爭之賽局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73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觀察臺灣近年選舉過程中,政黨間常協商共同合作的可能性,經雙方協調後各政黨可選擇合作與否。本文建立三政黨賽局模型,分析單一席次選舉中,相對小黨在何種條件下願意與實力較強的大黨合作競選,並討論各黨決策的合理性。根據均衡結果得出,只有當滿足一定的合作利益條件時,才會產生政黨合作情形,合作對象亦不侷限於實力最強的政黨。另外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存在一組分離均衡,其中強者s型態與弱者w型態大黨的政黨實力差距愈大時,小黨愈容易與w型態的大黨合作競選,此外,若小黨無競選成本時,將不會有政黨合作之現象。
鄧志松,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黃嘉芳,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政治所博士生。
吳親恩,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保抗爭與綠黨得票有關嗎?2012年立委選舉政黨票的考察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94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探討環保抗爭與綠黨得票率的關係,本文的出發點是環保抗爭是否有助於綠黨得票率的提升?綠黨以環境保護為主要訴求,照理說,綠黨應該在受到環境汙染(特別是工業汙染)的地區擁有較高的得票率,但就台灣經驗而言,似乎不是這樣,綠黨的選情持續低迷,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本研究蒐集 1987至 2009年間所有的環保抗爭事件,詳加分類之後,運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與空間分析方法,將抗爭定位到鄉鎮,結合 2012年立委選舉綠黨的政黨得票率,探討其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環保抗爭與綠黨得票率間的關係不大,倒是與民進黨的得票率有明顯相關,主要的原因是民進黨吸納了環保抗爭激起的政治能量,抗爭愈多的地方反而變成民進黨的票倉,無助於綠黨的發展。其次本文區分環境抗爭類型,比較綠黨、民進黨、國民黨的得票情形,發現工業汙染與鄰避等有明確汙染源或標的抗爭的出現,與民進黨得票率間有正向的關係。至於與生態有關的抗爭,因為理念程度高,沒有立即與直接的受害者,不利於選舉動員,與民進黨得票率的關係是負向。至於反核、噪音、其他汙染的抗爭,或者標的渙散、或者偏向理念宣導、或者抗爭地與發生地距離過遠,對民進黨的得票率沒有助益。國民黨的得票情形則剛好相反,工業汙染抗爭發生較多的地區,國民黨的得票率越低。同時也發現,綠黨的主要發展仍在都會區,符合後物質主義的一些假設;最後,鄰近效應的影響不容忽視,顯示鄰近地區的互動或資訊傳遞扮演重要角色。
蕭怡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從政黨情感溫度計解析台灣民眾的政治極化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8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近年來台灣藍綠對立衝突不斷,是否意味台灣的政治競爭已出現兩極化的現象?本文將從民眾的政治態度出發,藉由 1996至 2012年五次總統選舉選後的民意調查資料,建構台灣民眾政治極化的測量方式,同時檢視政治極化的程度與趨勢。研究發現,即便兩岸統獨議題是台灣最主要的政治分歧,但台灣民眾的政治極化並非是狹義的在統獨立場上呈現兩極分布,而是廣義的在藍綠黨性之間存在相互敵視與對立。這種極化態勢自 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後開始升高,於民進黨執政期間最為嚴峻, 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後則出現緩和的趨勢。
至於在形塑民眾政治極化的原因上,民眾的黨性及其政治涉入程度具顯著的影響力,當民眾的黨性愈強、政治涉入的程度愈高,其藍綠對立的政治極化態勢愈明顯。此外,民眾的年齡愈長、教育程度愈低,也因其政治態度愈穩固,或較傾向情緒性的政治思考,以致有顯著偏高的政治極化結果。至於選舉輸家是否比選舉贏家有更強烈的藍綠對立極化心理,則有待後續藉由更長期的民意調查資料進行檢證。本文的研究發現也意味著,要緩和台灣藍綠對立的政治極化,並非政治菁英或民眾調整其議題立場,而是政黨、政治人物或媒體應避免以煽動或渲染方式動員群眾,民眾更應提高公民素養,以理性取代激情來進行政治思考。
黃紀,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政治學系教授暨選舉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林長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宏忠,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三合一選舉中之一致與分裂投票:以2010年高雄市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1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2010年11月27日舉行的三合一選舉,是我國地方自治史上首次的「五都直轄市」選舉,選民同時擁有市長、市議員與里長選舉的三張選票。本文的目的,即是針對當選民擁有兩張以上之選票,且每項公職選舉又有兩位以上之候選人,指出幾種初探與分析選民「一致投票」(straight-ticket voting)與「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ing)模式的方法,並以2010年的高雄市三合一選舉為例來說明。大體而言,由於選舉制度特性以及選舉層級差異,不同公職選舉的政黨競爭程度也有所差異。單一選區特性將導致兩強的競爭,複數選區SNTV制度則較有利於兩大黨以外的政黨獲取席次。在這次高雄市長選舉,脫黨參選之楊秋興取代國民黨黃昭順,成為在選舉中與民進黨陳菊競爭的主要候選人,其票源從分析中證實部分來自泛藍陣營認同的選民,換言之的確存在「棄黃保楊」的選民策略投票。在市長選舉採策略投票支持楊秋興的藍營選民,多半在市議員選舉中則回歸國民黨或投給親民黨候選人,形成一種分裂投票的形式。而綠營選民則在市長與市議員兩票呈現較高程度的一致投票。至於里長選舉,選民的里長黨派投票選擇,似乎與其市長與市議員兩票間並無顯著的關係,此亦凸顯里長選舉與其他兩者在競爭特性上的差異。
盛杏湲,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陳義彥,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二○○一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去尋找影響台灣政黨競爭的最重要政治分歧。本文首先對於議題或價值觀要成爲形塑政黨競爭的政治分歧,設定四個條件:

第一,大多數民衆認知到此一議題,能將自己放置在以此一設計師爲光譜的某一個位置上,同時亦認知到主要政黨在此議題上的位置。爲光譜的某一個位置上,同時亦認知到主要政黨在此議題上的位置。

第二,大多數民衆誰知到各政黨在此議題上的立場有所不同,如果民衆認知到各政黨在該議題的立場大致相同,則該義題不會構成政治分歧的焦點。

第三,大多數民衆之所以在某項議題上持有某個立場,是基於某種社會區隔或人口特徵,也就是說大多數民衆思考到臫與所屬團體的連結關係與處境,進而持有某個立場,而非不假思索地隨意持有立場。

第四,大多數民眾會依政黨在此一議題上的位置,而決定是否認同或不認同,支持或不支持該政黨。

根據這四個條件,本文去尋找影響台灣政治的最重要分歧,並且分析這些分歧對於政黨競爭的影響。結果發現省籍差異、統獨議題的國家認同分歧、威權/民主政治價值觀的分歧,仍舊是影響二○○一年立委選舉結果的最重要政治分歧,而改革/安定議題仍舊是次要的政治分歧。至於社會福利議題、環保/經濟議題雖然展現出一些影響力,但是仍舊不十分凸顯,並未形成重要的琡分歧焦點。
盛杏湲,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 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5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從SNTV制度導致的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為切入點,來探討我國政黨競爭的本質與政黨政治的發展。本研究以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五年的五次立法委員選舉為分析的基礎,研究發現指出:第一,國民黨以責任區為主要配票方式,配合地方派系來區隔候選人票源,因此它的候選人票源較集中,而民進黨與新黨缺乏像國民黨一般綿密的基層組織與地方派系以為支援,因此其候選人得票較分散;第二,從長期來觀察,國民黨候選人的票源即使比其它黨候選人來得較集中,卻有愈來愈分散的趨勢,此一愈趨分散的態勢尤以自一九八九年以降最為明顯;第三,地方派系支持的候選人票源較集中,只是此一票源集中的現象也有下降的現象,這顯示地方派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反對勢力的茁壯,其在選舉中的影響力已有下跌的趨勢。這在在顯示出了當反對黨崛起且漸漸茁壯之後,國民黨以地方的基層組織與地方派系以為支援的責任區配票制度已不像過去一般具有成效。
李彭廣,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博士,現職香港嶺南學院政治與社會學系大學講師,兼任香港在責南學院意見調查研究部主任。
選舉裂隙與「九七」後的香港政治動態
* 本篇電子檔暫不開放下載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八十年代的香港,可說是充滿著政治改革的氣味。在一連串的改革中,以普選制度的引入,最為重要。普選制度的引入,不單只令整個社會日趨「政治化」和要求政治參與的訴求日漸提高,更深遠的影響是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以及新的政治秩序和管治模式的浮現。因此,對冒升中的普選和政黨市場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而本文的目的,正是提供和介紹一個研究香港普選市場的裂隙分析架構,以及基於此架構來討論「九七」後香港的政治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