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2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民意或大衆政治態度的研究,不少主題聚焦於選民投票行爲的意識型態詮釋。本文使用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的調查資料,試圖分析「泛藍」與「泛綠」在意識型態上的分野,包括「藍軍」、「綠營」的選民熟不熟悉「左派」、「右派」意識型態用詞?意識型態的政治思考是不是具有內在連貫一致?使不使用「左派-右派」政治光譜表示他們對政黨、議題的評價以及候選人投票偏好選擇?
本文發現接近半數的受訪者知道並使用「左派」、「右派」的意識型態用語,「藍軍」、「綠營」選民也有明顯不同意識型態的政治思考方式。選民的意識型態他們的政黨偏好、議題立場,也是投標抉擇的因素之一。在選民投票行爲研究中,選民的意識型態或將與政黨取向、議題立場、候選人評價等因素,分庭抗禮,並在政黨投票模型、議題投票模型及候選人取向模型之外,或許要開始關注「意識型態投票」的模型。
本文發現接近半數的受訪者知道並使用「左派」、「右派」的意識型態用語,「藍軍」、「綠營」選民也有明顯不同意識型態的政治思考方式。選民的意識型態他們的政黨偏好、議題立場,也是投標抉擇的因素之一。在選民投票行爲研究中,選民的意識型態或將與政黨取向、議題立場、候選人評價等因素,分庭抗禮,並在政黨投票模型、議題投票模型及候選人取向模型之外,或許要開始關注「意識型態投票」的模型。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選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面訪資料,針對1989年至 19 99年問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情形,分別就「我國獨立選民政黨認同及社會背景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政治涉入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投票取向的發展與變遷」及「影響獨立選民發展與變遷的因素」等方面作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獨立選民的比例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此種趨勢似乎有逆轉的情形,且獨立選民比例的高低的確會受到選舉制度不同的影響。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也和政黨認同者有差異,他們的政治涉入較政黨認同者為低,對候選人及政黨評價較低,對議題保持中立的立場,投票時比較會考量候選人的條件優劣,較不會依政黨界限投票。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獨立選民的組成土是由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低的「冷漠型獨立選民」,逐漸轉變為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高的「理想型獨立選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