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9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助理教授;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問卷調查題型設計的效應檢證:以「政治知識」測量的隨機實驗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3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問卷調查係為了探詢受訪者對特定議題之意見、態度或行為,不但受訪者本身所擁有的相關訊息多寡可能影響其回答意願,題目與選項的設計型態也會左右受訪者的回答模式。有鑑於實務上大多數的問卷調查常囿於調查成本與問卷長度的考量,無法針對同一概念採取多元的題型設計,以確認受訪者在不同題型設計下的回答模式。因此,本研究乃採取實驗設計方式,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的政治知識測量題組為例,依據:(1)「開放VS. 封閉」的題型設計,(2) 是否提供「無反應」選項,設計成四種不同版本的問卷題目。以大學生為施測對象,採取「後測控制組設計」(posttest-only control-group design),將不同問卷版本依實驗設計原理,隨機發放給學生填答,共計回收1,110 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結果有幾個發現:(1) 題型和無反應選項的設計的確會影響到受訪者的回答模式,封閉型的題目設計有助於增加受訪者的答對比例,同樣也會產生高於開放型題目的答錯率;(2) 開放型的題目設計,因無選項可供參考,也會降低受訪者的回答意願,因而有較高的無反應比例;(3) 藉由題型和無反應選項的組合設計,可以較為精確地估計Mondak(1999) 所建構之受訪者類型,但各類型的比例組合會因政治知識測量題目的難易而產生較大的變動。
林瓊珠,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徐永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黃秀端,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政治知識的性別差異:測量內容之探討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54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主要從測量角度,探討政治知識的性別差異是否存在,此性別差距是否會因題目設計而縮小,以及導致差異存在的因素為何。本文分析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2013年的調查資料 (TEDS2013),將政治知識區分為女性政治人物、制度知識、以及總體政治知識題組,以迴歸模型針對性別間的政治知識差異進行分析。本文發現無論何種類型內容的政治知識題目,男性政治知識確實顯著高於女性,但是本文也發現,女性在女性政治人物認知題型的答題情形優於其他類型,此顯示當政治世界的女性成分增加時,有助於女性政治意識提升,縮小兩性間的知識差距。導致兩性差異存在的可能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程度、媒體接觸、政治興趣、婚姻狀況、以及對總統表現滿意度。教育程度愈高、以報紙為主要資訊來源、已婚、對政治愈有興趣、對總統表現愈不滿意,有助提升政治知識。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林美榕,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助理教授。
指數或量表?以TEDS的政治知識測量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50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公民的政治知識被認為是探討民主政治品質的重要面向,當公民對政治事務具備基本認識,將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雖然已有不少學者從理論觀點探索政治知識的來源或解釋因素,在經驗層次也發展出若干測量政治知識的方式,但迄今仍缺乏強健的證據證明其測量方式的有效性。換言之,從研究方法觀點析論政治知識測量之信效度的研究仍不多見,更遑論採取複合性測量方式所設計的題目,其難易度是否足以區辨不同政治知識水準的民眾?及該題組究竟是屬於指數或量表的型態?

本研究以2012年TEDS的政治知識題組為例進行效度分析,並檢證這些題目是否符合Guttman量表結構。本研究的發現如下:首先,這七個題目涵蓋了政治知識的不同面向,但有關政治人物的測量偏多。其次,影響公民之政治知識高低的個人背景變數與過去研究幾乎一致,顯示測量效度不錯。第三,題目的難易度雖符合應介於0.1和 0.9之間的經驗法則,但題目的難易區隔仍有改善空間。第四,此一題組也符合Guttman量表的邏輯結構,具有累加性質。最後,從量表建構的效度與精簡性觀點,此一測量題組仍有精簡空間,未來可設計一些有關政府本質、施政作為或政治環境的題目,從中選擇難易度適中的題目納入量表組合,以提高量表的鑑別力。
黃秀端,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徐永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林瓊珠,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政治知識的測量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1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主要針對政治知識的測量方式及其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比較不同題型的測量方式是否影響受訪者答題時的行為,進而影響到該概念測量的信度與效度。本文分析的資料來源包括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小組針對 2012年總統與立委選舉進行的面訪調查資料 (TEDS2012),以及作者以實驗設計方式針對東吳大學學生為實驗對象所獲致的資料進行分析。

本文根據TEDS2012的資料分析,初步發現開放題設計的政治知識對選舉參與的影響力,比選擇題設計題型來得佳,再根據實驗設計所獲致的資料進一步分析,發現選擇題型提供受訪者「猜猜看」的機會,不僅提高回答率,也的確增加受訪者政治知識的分數,是以不同方式的測量,確實影響政治知識測量的效度與信度問題,更會影響政治知識在解釋其他政治行為與認知能力的解釋力。然而,受訪者政治知識增長的原因,是內在的知識推動,還是外在的猜題空間增加,則有待未來適合的資料做進一步探討。
游清鑫,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初體驗與粗體驗:台灣民眾對立委新選制的認知、參與及評價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6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台灣2008年的立委選制從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改為混合式選舉制度,面對新舊選制的差異,多數學術界的討論集中在新選制如何影響政黨或是候選人的選 舉,較少探索民眾對新選制的知識以及選制知識如何影響其參與行為,本文透過選前30天的滾動調查瞭解民眾對新選制的認知程度以及在不同時間的變化情形,發 現民眾對新選制的瞭解程度不算高,但隨著投票日的接近,瞭解程度也有增加的趨勢;而且民眾的年齡、教育程度、媒體接觸、政治興趣以及政黨認同等因素,與民 眾對選制知識的累積有密切的關聯性。其次,由選後的定群調查發現,當民眾選制知識愈高時,也愈會在選舉時投票。再者,與原有選制相比,民眾對新選制同時有 正面與負面的評價,民眾認為新選制有利於提高候選人的素質與有利台灣民主的發展,但卻會增加社會對立,其中,民眾的政黨認同是影響選制評價的重要因素,但 選制知識的高低則沒有顯著關聯性。在討論與結語部分,本文提醒2008年的選舉乃是台灣民眾對新選制的第一次經驗,隨著經驗的增加,其選制知識也會跟著增 加,並藉由紐西蘭選制改革的經驗以及本文的分析結果,說明政府的宣傳資訊以及政黨在選舉期間的動員策略,皆會影響民眾對新選制的認知與評價。
彭芸,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我國民眾媒體內容偏好與其政治態度之關連性研究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69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Milner(2002, 90)在談及民眾的公民素養時,提出公民的政治知識是直接受到教育系統與媒體的影響。而當媒體角色愈加滲透人們的生活,受到的批評也就愈多,近年則因媒體 商業化的不可遏抑,內容呈軟性化趨勢,學術界正視這個議題,探討人們媒體收視行為是否受到「小報化」的影響。本研究因此想瞭解當國內媒體的內容日趨「軟 性」素材時,我國都會與非都會民眾之媒體內容偏好與其民主價值、政治知識,以及投票之關係。

利用立意抽樣法,本研究抽出基隆台北大都會、嘉義次都會區,以及非都會區的苗栗縣、雲林縣、屏東縣與台 東縣,利用電話訪問總共調查成功八百份。與過去研究相似的是我國民眾認同平等原則最高,最低的仍是多元價值,參政原則進步最多,自由原則的民主價值有進 步,制衡原則則沒什麼改進。

人口變項中的年齡、教育是預測民眾民主價值最佳的因變項,收入、性別、婚姻也與民主原則有一些關連:媒體變項中,閱讀報紙與民主價值最有關係,效能亦與民主價值正相關。多看報紙與電視的硬性新聞內容,政治知識高,也與文獻同,民主價值(平等除外)高。

值得注意的是,年長、教育程度低、收入較高的,總統大選有去投票:多看報紙與電視硬性內容,總統選舉時 去投票的較多:而在立委選舉中,年紀較長、教育程度較低、住非都會地區、收入較高,較有在立委選舉中投票,媒體變項方面,與之有關的是多看報紙與電視硬性 新聞內容,而效能則與立委選舉與否無關。民主價值整體說來,與總統大選投票無關,卻與立委選舉有關。

整體說,本研究發現民眾多看報紙、多看電視硬性新聞內容,對其政治態度都成正面向的關係,也就是說,媒體若要對一個國家的民主發展有所貢獻,是該在內容的「公共性」上多下功夫。
傅恆德,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3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政治知識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公民的政治評價及政治參與行為。本文使用2001年立法委員 選舉選後的問卷調查資料,除了對政治知識的來源加以剖析外,也試圖指出政治知識對政治評價的影響,藉以瞭解其間的因果關連,進而對政治知識與政治行為的整 體研究架構來進行模型的檢測。結果發現政治知識可以充分地解釋政治評價,而政治評價則又進一步地影響政治行為。政治評價,不論是對經濟的表現或對主要政黨的評價,均受到政治知識的影響。若是把政治知識作為政治評價主要的解釋項,也沒有因社會人口變數的引進而對政治評價有改變。而在2001年立法委員的選舉研究中發現,在控制其他變數下,政治評價也影響受訪者投票的選擇。
林瓊珠,艾賽克斯大學政府系博士班學生。
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91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在古典民主理論中假設:公民擁有豐富的政治知識以作為其對政治事務判斷的基礎,但是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現實世界中,並不是每個公民對政治均有一定 程度的瞭解,也並不是每個公民的政治知識均很高。然而,無可否認的,一個國家的公民對於政治事務有基本的瞭解,是促進其民主政治的基石。本文的研究發現, 近年來台灣選民政治知識確有提昇的趨勢,同時,影響台灣民眾政治知識的來源因素包括:教育年數、性別、閱讀報紙的頻次以及對於選舉的興趣,這些變數均顯著 影響一個人政治知識的高低。此外,政治知識低的民眾也比政治知識高的民眾在選舉參與活動上少。
莊天憐,國家發展研究院政情與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65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選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面訪資料,針對1989年至 19 99年問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情形,分別就「我國獨立選民政黨認同及社會背景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政治涉入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投票取向的發展與變遷」及「影響獨立選民發展與變遷的因素」等方面作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獨立選民的比例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此種趨勢似乎有逆轉的情形,且獨立選民比例的高低的確會受到選舉制度不同的影響。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也和政黨認同者有差異,他們的政治涉入較政黨認同者為低,對候選人及政黨評價較低,對議題保持中立的立場,投票時比較會考量候選人的條件優劣,較不會依政黨界限投票。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獨立選民的組成土是由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低的「冷漠型獨立選民」,逐漸轉變為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高的「理想型獨立選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