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4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以2001年立委選舉為例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選民針對經濟情況的評估是否會影響到投票抉擇呢?也就是在台灣選舉中,隨著經濟環境的惡化,選民是否具備經濟投票的行爲呢?當選民認爲經濟不好時,是否會用選票來懲罰執政黨?透過以下幾方面,本文將探討經濟情況的評估與投票抉擇的關係、歸因理論、經濟投票異質性。研究發現爲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調查資料中,選民針對個人與國家經濟情況的評估,不論是回顧或前瞻的經濟評估,皆與投票抉擇之間存有顯著的差異。然而在投票模型中,個人與國家的經濟評估並不是主要影響投票抉擇的因素。在台灣選民的投票考量上,政黨認同、統獨立場仍是主要影響選民投票決定的主要變數。因此利用歸因理論與樣本篩選,本文發現一群具有經濟投票特質的選民,而他們的投票抉擇則是受到針對國家經濟情況所做的評估影響。不過,在經濟投票異質性的檢驗上,政治信任感與選民針對國家經濟情況之評估,兩者間並不存有交互作用。換言之,經濟評估對投票抉擇的影響並不受政治信任感的影響。由以上的討論,可以得知台灣選民經濟投票行爲存有異質性,但是是何種變數影響所致,仍有待後續研究探討之。
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一個國家人民民主價值的強弱對其民主政治的維繫和品質有關鍵性的影響,而選民的政治信任感高低也會影響政權或政府的正當性。本文研究的焦點即在於台灣民眾的民主價值和政治信任感,尤其是在政黨輪替前後之變化趨勢。作者先將相關問卷的結果作跨時性的整理,以了解全體選民態度變化的趨勢。接下來則分別探討政黨輪替前後影響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的因素。結果發現,台灣民眾的民主價值和政治信任感不論是在絕對值或是變化方向上,都還有進步的空間。而台灣民從的民主價值高低依序為平等原則、參政原則、自由原則、制衡原則和多元原則,在政黨輪替前後,十項價值中有八項是往退步的方向轉變。在政治信任感方面,民眾信任度由高而低的排序分別是「考慮民眾福利」、「首長信任」、「計畫能力」、「決定正確」、「浪費稅金」以及「官員清廉」。而政黨輪替之後,在政策制定的面向有進步,但是在可信度和操守兩個面向則都呈現退步的趨勢。在影響政黨輪替前後態度變化的因素上,省籍的影響並不顯著,但是黨派立場卻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在政治信任感的部分尤其明顯。最後作者也簡單探討對於相關政治態度測量時,問卷的效度問題。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利用跨時性的資料檢視台灣地區選民政治信任感的持續與變遷,並分析政治信任感對選民投票行爲的影響。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之後,民衆對於政府的信任感是否持續不變或是因爲中央政府政權輪替而出現增加或是減少的趨勢?這些成因爲何?而政治信任對選民的投票行爲會有怎麼樣的影響?這些都將是本研究所想要探討的問題。本研究使用1992、1995、1998以及2001年四次立委選舉之後的面訪資料,來探討台灣地區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分佈、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變動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感對其投票行爲的影響。
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1992年到1998年期間,民衆的政治信任感逐步下降。而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中,也就是在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歷經政權和平轉移的台灣民衆其政治信任感有顯著的提昇。而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因素中,除了選民對國民黨的認同外,在1992年與1998年期間,第一代選民、小學及以下敎育程度者以及國民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高。而民進黨或是新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低。同時,傾向獨立民衆,對於政府的政治信任感較低。當政權輪替之後,我們發現:在2001年時,選民的政治信任感較1998年提高,而民進黨認同者政治信任感也顯著提昇。不過,在此同時,國民黨認同者並沒有顯著下降。就影響選民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投票行爲的因素而言,選民的政治信任感愈高愈傾向支持執政黨,顯示民衆的政治信任感與其對執政黨的政治支持之間,有重要的關聯。
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1992年到1998年期間,民衆的政治信任感逐步下降。而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中,也就是在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歷經政權和平轉移的台灣民衆其政治信任感有顯著的提昇。而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因素中,除了選民對國民黨的認同外,在1992年與1998年期間,第一代選民、小學及以下敎育程度者以及國民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高。而民進黨或是新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低。同時,傾向獨立民衆,對於政府的政治信任感較低。當政權輪替之後,我們發現:在2001年時,選民的政治信任感較1998年提高,而民進黨認同者政治信任感也顯著提昇。不過,在此同時,國民黨認同者並沒有顯著下降。就影響選民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投票行爲的因素而言,選民的政治信任感愈高愈傾向支持執政黨,顯示民衆的政治信任感與其對執政黨的政治支持之間,有重要的關聯。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選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面訪資料,針對1989年至 19 99年問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情形,分別就「我國獨立選民政黨認同及社會背景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政治涉入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投票取向的發展與變遷」及「影響獨立選民發展與變遷的因素」等方面作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獨立選民的比例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此種趨勢似乎有逆轉的情形,且獨立選民比例的高低的確會受到選舉制度不同的影響。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也和政黨認同者有差異,他們的政治涉入較政黨認同者為低,對候選人及政黨評價較低,對議題保持中立的立場,投票時比較會考量候選人的條件優劣,較不會依政黨界限投票。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獨立選民的組成土是由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低的「冷漠型獨立選民」,逐漸轉變為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高的「理想型獨立選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