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2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范凌嘉,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現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生。
選舉預測誤差控制的嘗試:以特質調整模型(JIA Model)爲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台灣選舉預測的主要誤差來源有三大類:調查過程產生的誤差、測量方式與指標的移植、以及無反應的選民。本文嘗試從特質調整模型出發,用基礎模型與延伸模型的兩階段操作方式,以對數迴歸所模擬計算出的投票抉擇機率,來進行1997年台北縣長的選舉預測。資料涵蓋當年度個體資料與歷年來總體資料,一方面呼應了政治學理論中 有關不確定性的陳述,一方面也進行選舉預測的誤差控制。最後發現以特質調整模型預測1997年縣市長選舉的誤差,均小於百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之下的抽樣誤差。
莊天憐,國家發展研究院政情與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6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選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面訪資料,針對1989年至 19 99年問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情形,分別就「我國獨立選民政黨認同及社會背景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政治涉入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投票取向的發展與變遷」及「影響獨立選民發展與變遷的因素」等方面作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獨立選民的比例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此種趨勢似乎有逆轉的情形,且獨立選民比例的高低的確會受到選舉制度不同的影響。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也和政黨認同者有差異,他們的政治涉入較政黨認同者為低,對候選人及政黨評價較低,對議題保持中立的立場,投票時比較會考量候選人的條件優劣,較不會依政黨界限投票。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獨立選民的組成土是由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低的「冷漠型獨立選民」,逐漸轉變為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高的「理想型獨立選民」。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土,我們預期獨立選民的比例應該還有下降的可能性。在民主化的進程繼續推展,政黨政治日益成熟穩定之後,我們預期有政黨認同的選民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獨立選民並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基於獨立選民是理想公民的期待,我們相信還是會有一定比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獨立選民,但正如同我們觀察到的,此時的獨立選民將不再是對政治一無所知,或是對政治冷漠的冷漠型獨立選民﹔而將成為對政治保持高度關注,並能依自己客觀的態度做出政治決定的理想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