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19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E-mail:dragonchou@mail.tku.edu.tw。
不同社會系絡因素對臺灣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32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在近幾年的選舉中,網路成了候選人決戰的新場域。選民透過網路獲取政治資訊、與候選人、朋友在網路上互動,最終決定其投票對象,這也代表在投票行為的研究中,我們必須重視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影響。本研究認為選民可以在網路上獲取各種資訊,並且透過網路社群與其他人產生互動,相當適合使用投票行為研究當中的社會學研究途徑(sociological approach)來分析,網際網路可說是一種因科技進步所產生的新社會系絡。但新的社會系絡形成,並不代表既有的社會系絡就會消失不見,只是影響力可能產生變化。

本研究以2016年的總統選舉為例,比較傳統社會系絡因素(外在總體環境、人際討論系絡、傳統媒體閱聽系絡)和社群媒體系絡因素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本研究同時進行電話調查及網路調查。經控制政黨認同之後,在電話訪問方面,發現傳統媒體閱聽系絡的電視新聞、人際討論系絡對於選民的投票行為具有影響力,但社群媒體並未如預期具有影響力。至於網路調查方面的結果,社群媒體則具有顯著影響力,其他傳統的社會系絡因素中,人際討論也同樣具有顯著影響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們不可忽略社會系絡在投票行為研究中的重要性。
Karl Ho, Clinical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Economic, Policy and Polit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Cal Clark, Emeritus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uburn University.
Alexander C. T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NZ), and Chai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oliticized to Mobiliz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irst-Time Voters’ Voting Intentions in Taiwan, 2004-2016(in English)(政治化到動員? 2004-2016年台灣首投族投票率的縱貫性研究 )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7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近年台灣青年與新興選民的「崛起」,可視為是造成民進黨及泛綠陣營勝選的重要因素。西方國家的年輕選民多半政治冷漠,相較之下台灣的年輕選民政治積極性增高,算是一個異數。這一代台灣年輕選民,可能因為高度「政治化」,以致於更容易被「動員」。本篇文章探討:台灣新興選民是否受到「政治化」的影響,以及「政治化」是否能進而轉換為實質上的政治參與或投票行為。若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縱貫性研究做為依據,探討首投族投票行為的常見模式,可以發現,首投族的投票意向與其他選民相比,並無太大的差異。他們的差異—儘管細微,取決於這些年輕人如何辨識不同的選項。這也可能是年輕人更為支持新政黨,而非傳統政黨的部分原因。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選制改革對於投票穩定與變遷的影響:臺灣五次立委選舉的實證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41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利用「動態追蹤資料模型」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中的「兩階段最小平方法」 (two-stage least squares),檢證影響臺灣投票穩定與變遷的各項因素;其中,本文特別關注, 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革,對於投票行為的衝擊。觀測時間為 1998年至 2012年五次立委選舉,研究對象為全臺 364個鄉鎮市區,樣本數為 1,820筆觀察值。資料來源有二:一是中央選舉委員會建置的選舉資料庫;二是各縣市政府出版的《統計年報》。實證結果顯示,選舉制度改革、選舉制度類型、性別、教育,以及公職人員比例等五個變數,是影響「投票變動指數」 (vote volatility index)的重要因素。此外,總體經濟環境、投票習慣與地理區位,也是關鍵影響因素。整體而言,本文的量化實證結果,支持「杜弗傑法則」 (Duverger’s Law)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選制改革對投票穩定與變遷,具有長期且深遠的影響。本文的學術貢獻有三:第一,本文論證選舉制度、政黨體制,以及投票穩定與變遷三者間的互動關係。第二,測量臺灣立委選舉的投票穩定與變化度,可供政治實際運作參考。第三,迥異於既有文獻採用「質化與受限依變數模型」 (qualitative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本文引入動態追蹤資料模型,檢證選制改革對投票穩定與變遷的具體效應。換言之,本文的研究發現可作為選舉研究的補充。
林啟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票房良藥或毒藥?探討馬政府施政滿意度對立委補選之影響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6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馬英九一直都是選戰常勝軍,更是藍營的票房良藥,但是在他執政後的國民黨卻在多次立委補選敗選,是否明星光環不在?社會輿 論中,更是把國民黨在近幾次立委補選的失利歸咎在中央政府的施政不佳。本研究在回溯性理論與公民複決理論的支持下,透過觀察 2009年的三場立委補選,嘗試驗證這些選民的投票行為是否會受到他們對中央政府的執政滿意度所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苗栗縣第一選區的選舉中,中央施政 滿意度沒有對選民的投票行為產生顯著影響。但是,在台北市第六選區與雲林縣第二選區的選舉中,選民對中央施政的滿意度對他們的投票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之 所以會出現各縣市分析結果的差異,作者相信與選舉情境差異有關。由於台北市第六選區與雲林縣第二選區的補選都涉及藍綠對決,因此泛綠在競選過程不斷以中央 施政無力來攻擊泛藍候選人,讓選民會將中央施政結果列入他們的考慮中。在苗栗縣第一選區的補選中,由於是藍軍自家分裂的對決,因此這種氛圍就不再存在。
鄭夙芬,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3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族群與認同是台灣近年來的政治上重要的議題,本文由族群與認同的理論出發,探究所謂的「台灣認同」的內涵,並據此發展「台灣意識」指標,用以測量認同因素在過去四次總統大選中的作用。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意識有逐年增加的情況,2008年總統選舉後的調查資料的分析結果,已有 54.7%的民眾,可以被歸類為高台灣意識者;而在四次總統直選中,不同程度的台灣意識者,投票行為的確有所不同,也有二極化的情況,台灣意識高者,顯著 地較支持泛綠候選人,台灣意識較低者,顯著地較支持泛藍候選人;至於不同政黨候選人的支持基礎也有明顯的差異,泛綠候選人的支持,大部分都來自高台灣意識 的民眾,且有逐漸增高的傾向,而高台灣意識者對泛藍候選人的支持比例,則顯著地偏低。分析的結果也指出,「政黨偏好」的解釋力比台灣意識佳,但台灣意識仍是一個具有相當解釋力的指標。同時,本文也發現,在控制其他變數之後,省籍的作用在過去四次總統選舉中並不顯著,因而台灣的認同問題,省籍應該不再是主要因素,而是意識型態上的差異。
張順全,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探索選民的投票行為變化:應用機率分配模型的預測方法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80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現代民主國家在選前不同階段,為了即時掌握民意,無論是政黨、候選人或媒體,皆會運用民意調查的方式來探索當時的民意取向,又稱之為「賽馬式」 (horse race)民調,而學術機構基於研究的興趣,亦有不少政治學者投入選舉民調的分析。這類民調所關注的焦點常是為了解候選人受選民青睞的消長趨勢,並且據以 預測未來選舉結果,但是,往往選舉結束後,當我們檢視投票結果,卻不時發現選舉民調中的贏家,最後未能勝出。是以,發展出掌握選民的投票行為變化的選舉預 測方法,瞭解並補強「賽馬式」民調不足之處即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本研究嘗試利用過去選舉經驗資料,改進單純使用民意調查結果所作之選舉預測。就預測方法論而言,本文提出的選舉預測模型乃符合貝氏統計架構。此一架構所欲 掌握的是選民投票行為中所潛藏的異質性,探索選民的投票行為昨日、今日、明日的變化。綜言之,本篇文章的研究所得價值有三:(1)本文成功應用貝塔-二項 機率分配(beta-binominal distribution)模式改進單純使用民意調查結果,發展輔助賽馬式民調預測模型,及提供作為評估該次選舉是與過去開票結果不同的「變天型」抑或是 「維持型」的預警指標;(2)採用貝氏統計觀點,加入先驗知識,建構投票行為的機率分配模型,並利用此一機率分配模型處理未表態資料,預測選舉民調中未表 態受訪者的投票意向;(3)將本研究所建立之模型應用在國內外不同選舉,檢證本模型的適用情境。其中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整體性民主黨候選人和2006年台灣高雄市長的選舉國民黨候選人的得票率預估,都獲得相當準確的效果。研究結果也同時指出若干校正不足的問題點,說明未來值得繼續發展的方向。
黃德福,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黃靖麟,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講師。
回溯投票或議題投票:2005年台北縣與高雄縣縣長選舉之比較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4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在選民投票行為的研究領域裡,回溯投票與議題投票逐漸成為晚近的核心課題;而台灣 2005 年的縣市長選舉,乃是審視回溯投票與議題投票的一個適當機會。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就是:除了傳統投票行為分析中所強調的候選人與政黨因素之外,到底回溯投票 或議題投票是不是影響這次台北縣長與高雄縣長選舉結果的關鍵呢?透過經驗性的統計分析,我們獲得以下重要研究發現:一、回溯投票與議題投票非影響這次選舉 的重要因素;二、政黨與候選人因素才是決定這次選舉的關鍵力量;三、這次選舉中政黨因素的影響力大於候選人因素;四、「馬英九現象」與「陳哲男涉弊」的影 響力並不如預期的重要。
賴進貴,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葉高華,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生。(通訊作者)
張智昌,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
投票行為之空間觀點與空間分析方法 -以臺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9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過去對於臺灣選舉的投票行為研究,較少由空間觀點切入。然而投票行為的地域差異,早已 被人注意,且勢將支配單一選區制度下的選區劃分與選舉結果。本文的目的,在於發掘並揭示選舉研究中的空間問題。首先,本文將空間效應界定為空間異質性與空 間相依性,並論述其影響投票行為的過程。其次,本文介紹空間自相關與空間迴歸模式的分析方法,用以探索與檢驗空間效應。本文的後半部分,藉由臺灣2004 年總統選舉的實證研究成果,支持三個假設:1. 投票行為具有空間聚集的現象,亦即在距離愈近的村里中,投票行為愈為相似;2. 傳統迴歸模式的誤差具有地域差異,顯現空間異質性的存在;3. 控制了性別、年齡、教育、就業、族群等社會因素後,鄰近的選民仍會互相影響,證明空間相依性的支配力。本文的結論是:投票者在哪裡,是個必須被考慮的問題。
盛治仁,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媒體、民調和議題—談競選過程中民意的變動性和穩定性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0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探討政治學者與媒體記者在觀察預測選舉時的落差,並檢證媒體報導選戰時的基模(schema)與民眾所關心的焦點有無落差。一般而言,政治學者可以在選前數月用政黨認同、統獨立場、省籍、性別及年齡等基本變項來解釋或預測選民的投票行為,並且有基本的穩定性和準確性(Lewis-Beck and Rice,1992;Rosenstone,1983)。但是從媒體的報導角度來看,民意支持度的變化卻是隨著選戰策略及競選新聞事件而起伏,似乎民意是浮動且極難預測的。因此本文首先試圖從民意調查資料的模式中對上述現象提供一個可能的解釋。其次,作者想要檢驗在競選過程當中,媒體報導選戰的角度為何,及其與選民所關心的議題之間的落差。結果顯示,媒體自有一番新聞運作邏輯,其報導選舉新聞的焦點和民眾所關心的議題之間有一定的差距。
陳陸輝,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9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利用跨時性的資料檢視台灣地區選民政治信任感的持續與變遷,並分析政治信任感對選民投票行爲的影響。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之後,民衆對於政府的信任感是否持續不變或是因爲中央政府政權輪替而出現增加或是減少的趨勢?這些成因爲何?而政治信任對選民的投票行爲會有怎麼樣的影響?這些都將是本研究所想要探討的問題。本研究使用1992、1995、1998以及2001年四次立委選舉之後的面訪資料,來探討台灣地區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分佈、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變動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感對其投票行爲的影響。

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1992年到1998年期間,民衆的政治信任感逐步下降。而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中,也就是在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歷經政權和平轉移的台灣民衆其政治信任感有顯著的提昇。而影響選民政治信任感的因素中,除了選民對國民黨的認同外,在1992年與1998年期間,第一代選民、小學及以下敎育程度者以及國民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高。而民進黨或是新黨的認同者,政治信任感較低。同時,傾向獨立民衆,對於政府的政治信任感較低。當政權輪替之後,我們發現:在2001年時,選民的政治信任感較1998年提高,而民進黨認同者政治信任感也顯著提昇。不過,在此同時,國民黨認同者並沒有顯著下降。就影響選民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投票行爲的因素而言,選民的政治信任感愈高愈傾向支持執政黨,顯示民衆的政治信任感與其對執政黨的政治支持之間,有重要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