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8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與系主任
臺灣認同的世代差異與投票抉擇—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7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隨著臺灣認同意識日益高漲,近年來多起由年青學子主導的社會運動,似乎反映著強烈的臺灣認同。本研究探討臺灣認同的世代差異及其對2016年總統大選投票抉擇的可能影響。研究發現,民意往高度臺灣認同意識傾斜,尤其是年輕世代有著強烈且高度的臺灣認同。然而,認同因素對於年輕選民的投票抉擇影響較小,反之,年長選民的認同對投票有著顯著的影響力。簡言之,臺灣認同不僅存在世代差異,亦在不同世代的投票抉擇考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包正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政黨形象與原住民投票抉擇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01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目前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選舉政治的認識與理解,非常仰賴以深度訪談、民族誌等方法,甚至偏向強調「應然面」的規範性研究。這些研究豐富了我們對於原住民選舉行為的認識,但不同訪談對象與研究個案,加上詮釋角度的差異,雖然可以從不同觀點來理解原住民選舉政治,卻難以建立通則性解釋。本文作為國內學界首篇以量化實證研究方法探討政黨形象和原住民投票抉擇之間關係的研究,有助於增進對原住民投票行為的認識,並為未來相關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研究結果顯示,即便控制政黨認同,政黨形象對原住民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依然顯著。換言之,概念上,政黨形象與政黨認同確實有所不同,而各自對選民投票抉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當政黨形象評價方向和政黨認同一致時,投票抉擇趨向一致,而當選民無特定政黨偏好時,由於民進黨的正面政黨形象是「重視原住民且持續有進步,並勇於改變現狀的政黨,年輕人比較有機會」,相較於國民黨的保守封建,且正面形象又是侷限於選民對該黨過往溫和執政的肯定,民進黨較能夠抓住「求新求變的新鮮感」,而使中立選民傾向將選票投給民進黨。
鮑彤,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Partisan and Personal Voting in SNTV: A Mixed Logit Model (in Englsih)(單記非讓渡投票選舉制度下的個人與政黨取向:一個混合洛基模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3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There ar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both partisan and personal factors should be important in the voting decision in SNTV elections, but this has not been rigorously tested in previous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evidence that both types of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but partisan factors are much more powerful than personal factors. In general, partisan factors dominate the candidate vote choice, and personal factors serve primarily as tiebreakers among candidates from the same party. Moreover, the importance that voters place on personal factors varies in different partisan contexts, and there is generally a partisan logic to these varying weights.

Methodologic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mixed logit as an appropriate tool for modeling voting choices in SNTV and examines data from the five legislative elections in Taiwan from 1992 to 2004.

過去選舉制度的研究相信,在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選制 (SNTV)的選舉,政黨與個人因素對選民的投票抉擇「應該」相當重要。然而,現有選舉行為的文獻並未就此一信念予以嚴格檢驗。本文證據顯示,雖然這兩類因素都有顯著影響,「政黨」因素遠比「個人」因素更強而有力。概括來看,在選民的投票抉擇當中,政黨因素最為關鍵;在同黨候選人之間,個人因素可用以決勝負。再者,政黨因素與個人因素也有交互作用。不同的政黨脈絡下,選民對個人因素重要與否的判斷有所不同,表面上看似屬於候選人的個人投票,其實政黨因素的考量可能影響很大。

研究方法上,本文提出混合洛基模型 (mixed logit),作為SNTV投票抉擇模型的適當統計工具,所檢驗的民調資料係針對1992年至2004年台灣五次立委選舉的調查。
蕭怡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民眾對立法委員選舉之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與影響:以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0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台灣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首度採取「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 (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system, MMM)。選民同時握有兩張選票,一票投給區域候選人,另一票則是投給政黨。理論上,選民對政黨票的投票抉擇,應該考量各政黨提名名單的良窳,做出最終的 投票決定。只是在政黨的實際政治操作,及多數民眾並不瞭解新選制內容的情形下,民眾對主要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情形如何?能否對名單做出印象偏好?尤其對 政黨票的投票抉擇是否具有影響力?本文利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在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後,所進行的全國面訪計畫(TEDS2008L)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對主要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程度並不高,也有近半數民眾對不分區名單不具印象偏好。但即便如此,當民眾對某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程度提 高,或是對某政黨名單有較佳的印象時,即有顯著偏高的機率將票投給該政黨。這顯示,政黨 若提高不分區名單的素質並加強宣傳,將有助爭取民眾的選票支持。
蕭怡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黃紀,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政治學系教授暨選舉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施政表現在不同層級地方選舉中的影響: 2009年雲林縣縣長及鄉鎮市長選舉之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0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自由公平的選舉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透過定期改選,民眾依據執政者的施政表現決定投票意向,即是責任政治的展現。而依據學理探 討,政府的施政表現在不同層級的地方選舉中,對選民的投票抉擇應有 不同的影響。在層級較高的選舉,中央政府施政表現的影響較大;而在地方基層選舉,地方政府施政表現的影響力則應相對較高。本文以 2009年雲林縣縣長及鄉鎮市長選舉為例,利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 查」於選後所進行的面訪調查資料進行檢證。結果發現,選民在縣長選 舉的投票抉擇上,不論是對中央政府或縣政府的施政表現評價,皆具有 顯著的影響效果。但在鄉鎮市長選舉方面,中央政府或縣政府的施政表現評價,則皆不具顯著影響力,甚至政黨認同的解釋力亦大幅下降。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地方選舉型態的特性,以及此次選舉雙方實力差距 懸殊的結果導致。此外,本研究也突顯出地方派系在地方基層選舉運作 上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陳文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8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民意或大衆政治態度的研究,不少主題聚焦於選民投票行爲的意識型態詮釋。本文使用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的調查資料,試圖分析「泛藍」與「泛綠」在意識型態上的分野,包括「藍軍」、「綠營」的選民熟不熟悉「左派」、「右派」意識型態用詞?意識型態的政治思考是不是具有內在連貫一致?使不使用「左派-右派」政治光譜表示他們對政黨、議題的評價以及候選人投票偏好選擇?

本文發現接近半數的受訪者知道並使用「左派」、「右派」的意識型態用語,「藍軍」、「綠營」選民也有明顯不同意識型態的政治思考方式。選民的意識型態他們的政黨偏好、議題立場,也是投標抉擇的因素之一。在選民投票行爲研究中,選民的意識型態或將與政黨取向、議題立場、候選人評價等因素,分庭抗禮,並在政黨投票模型、議題投票模型及候選人取向模型之外,或許要開始關注「意識型態投票」的模型。
雷競旋,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Political Party Supporters in Hong Kong Elections (in English)(香港選舉中的政黨支持者)
* 本篇電子檔暫不開放下載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of measur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is applicable to political systems in which (1) the electoral competition is mainly between two major parties, (2) both parties are established and entrenched, (3) the electoral system is stable. To gauge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a multi-party setting or in an early stage of election and party development, a modified and novel scheme is required. This article takes the vote choi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gauge the sentiment of support among the Hong Kong electorate towards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 elector's vote choice is cross-checked by a number of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strength of the support. Through such a multiple step scheme, the approximate proportion of political party supporters among the Hong Kong electorate in the first two legislative elections held respectively in 1991 and 1995 can be estimated. Thus, the scheme can be a feasible one to substitute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for the sake of gauging and measu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ters and parti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lectoral development in a particular territory.

測量政黨認同的傳統方法,適用於如下的政治體制:(一)選舉角逐主要在兩個大政黨之間進行,(二)此兩大政黨俱為歷史悠久及穩定者,(三)有穩定的選舉制度。如要在多黨體制或選舉與政黨發展的初始階段測量政黨認同,則需運用較為不同的方法。本文以選民的投票抉擇為出發點,探測香港選民對政黨的支持,選民的投票抉擇並經由多個因素核實以確定其支持強度。運用此一多步驟方法,對於香港在1991 及1995年的首兩次立法選舉,可以估算出選民當中的政黨支持者數量。因此,此方法可替代傳統的方法,用於探討和測量選舉初始時期選民與政黨之間的關係。 
謝復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主任。
牛銘實,現任美國社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
林慧萍,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碩士。
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
* 本篇電子檔暫不開放下載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係從理性抉擇理論的角度,來探討民國八十三年底省市長選舉中,選民在議題投票方面的表現。透過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台灣的選舉中,議題確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對不同組合的兩黨〈國民黨與民進黨、國民黨與新黨或民進黨與新黨〉作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議題會左右台灣選民對政黨的評價,而選民對政黨的評價,又會影響其投票抉擇。大體言之,當我們把民進黨拿來與其他政黨相較時,社會經濟議題雖然重要,但其重要性不及國家認同、改革安定等政治性議題。再比較國民黨與新黨時,社會經濟議題與政治性議題中的國家認同問題有其重要性,但另一政治性議題,即改革安定問題,則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