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5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E-mail: jwj@mail.shu.edu.tw。
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E-mail: zhang@mmc.edu.tw。(通訊作者)
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系助理教授。134660@mail.tku.edu.tw。
地方選舉「去政黨標籤化」的現象與詮釋:以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21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政黨透過選舉動員爭取選民支持,幫助候選人贏得勝選和培養政治人才,厚植政黨永續經營的實力。在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民進黨因在中央執政推動多項改革政策引發社會爭議,導致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下滑和席次大減;反觀國民黨則在「討厭民進黨」的政治氛圍和由高雄市引
爆的「韓流」效應助攻之下,縣市長的得票率和席次均有所斬獲。從政黨政治的觀點來看,此次地方選舉中,在兩大政黨此消彼長的表象底下,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是,臺灣在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後,政黨在地方政治的勢力是否產生變化?地方選舉中去政黨標籤的議題,在總體資料的分析視角下,其反映的政治意涵又為何?

本研究主要以2018年地方選舉結果為例,綜合參採近10年地方選舉總體數據,以及交叉檢證同年與選舉同時舉行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結果,說明如何輔以公投結果衡量選民的特定政黨認同(或不認同)及選民在議題上的意識形態。本研究利用描述性統計、資料視覺化、(偏)相關統計、區位迴歸、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檢視國、民兩大黨及無黨籍的候選人在各種地方選舉的得票差異性與關聯性。本研究發現,地方選舉中,越基層的選舉去政黨標籤化的現象越明顯,尤其是國民黨的標籤;政黨標籤仍會壓縮無黨籍候選人的得票空間,但政黨標籤在選舉中也可能被隱藏化;藉由選民的議題態度可輔助判斷其政治立場,建立「另類」的政治版圖;除縣市長選舉外,選民對特定政黨的議題認同是重要解釋變數,越支持國民黨主張的地方則越不會投給無黨籍候選人。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2014臺灣地方選舉「柯文哲現象」的外溢效果:民進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智堅的個案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9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2014年 11月 29日「九合一」選舉結果,國民黨遭受臺灣自有地方選舉以來最嚴重的挫敗。在全部 22個地方首長中,從過去超過三分之二的 15席,減少到不及三分之一的 6席。最令人矚目的是代表「在野大聯盟」角逐臺北市長的柯文哲,打敗國民黨提名的連勝文,大贏連勝文將近 25萬票,並中止了國民黨在臺北市長達 16年的執政地位,這是前未有過的紀錄。選後國民黨的一份檢討報告指出,國民黨如此慘敗的原因之一是「首都選戰影響外溢擴及其他縣市」。換言之,「柯文哲現象」讓國民黨其他縣市選情連帶受到影響。
「柯文哲現象」是否真有如此外溢效應?本文以新竹市長選情為例,透過一系列實證資料,運用「複層次結構非線性模型」結合個體與總體資料分析,驗證「柯文哲現象」對民進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智堅的外溢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在個體層次的變項上,新竹市選民對林智堅的偏好、政黨取向及年齡,顯著地影響對林智堅的支持度。在總體層次的變項上,柯文哲的支持度、媒體曝光度及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對柯文哲的正面或負面批評,都顯著地影響新竹市選民對林智堅的支持度。研究發現證實「柯文哲現象」的外溢效果,也就是所謂的「衣擺效應」 (coattail effects)或「母雞帶小雞效應」存在。
俞振華,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暨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探討總統施政評價如何影響地方選舉:以2009年縣市長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71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國民黨在2008年立委及總統大選雖然大獲全勝,從民進黨手中取回政權,但勝選的氣勢卻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地在隔年縣市長選舉中就以「小敗」收場。解釋 2009年縣市長選舉結果的觀點不外乎下列兩者:第一、執政黨的支持者冷漠不出來投票,第二、部分原本支持國民黨的選民轉向支持民進黨。而不論是哪一種觀 點,所立基的假設皆為:民眾對執政黨的施政評價影響了他們在地方選舉中的投票行為。本研究旨在探討上述假設,認為即便是地方選舉,民眾仍會回溯中央政府的 施政表現,並做為其在地方選舉中是否持續支持執政黨的依據。本研究分析選舉前的民意調查資料後發現,民眾對馬英九的滿意度、民眾對中央政策是否影響其個人 經濟情況、及民眾對整體經濟情況的評估等三項因素,皆會影響他們的投票意向。總之,本研究發現,「公民複決式」的投票模型適當地解釋了2009年縣市長選 舉中的選民行為,即執政者的施政績效對於「期中」地方(次級)選舉中的選民投票行為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蕭怡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黃紀,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政治學系教授暨選舉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施政表現在不同層級地方選舉中的影響: 2009年雲林縣縣長及鄉鎮市長選舉之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64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自由公平的選舉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透過定期改選,民眾依據執政者的施政表現決定投票意向,即是責任政治的展現。而依據學理探 討,政府的施政表現在不同層級的地方選舉中,對選民的投票抉擇應有 不同的影響。在層級較高的選舉,中央政府施政表現的影響較大;而在地方基層選舉,地方政府施政表現的影響力則應相對較高。本文以 2009年雲林縣縣長及鄉鎮市長選舉為例,利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 查」於選後所進行的面訪調查資料進行檢證。結果發現,選民在縣長選 舉的投票抉擇上,不論是對中央政府或縣政府的施政表現評價,皆具有 顯著的影響效果。但在鄉鎮市長選舉方面,中央政府或縣政府的施政表現評價,則皆不具顯著影響力,甚至政黨認同的解釋力亦大幅下降。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地方選舉型態的特性,以及此次選舉雙方實力差距 懸殊的結果導致。此外,本研究也突顯出地方派系在地方基層選舉運作 上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黃智聰,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副教授。
程小綾,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濟投票與政黨輪替—以台灣縣市長選舉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86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將經濟投票理論應用至台灣縣市長選舉,以台灣21個縣市在1989年至2001年4屆的縣市長選舉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致使地方首長選舉結果出現政黨輪替的可能變數,已彌補現有文獻僅考量政治層面、以及中央層級選舉之不足。經由probit模型估計後發現,地方失業率於選舉年惡化並不會影響縣市長選舉結果;反而是全國失業率對選舉結果有顯著影響。一般而言,總統政黨執政之縣市皆較非總統政黨執政之縣市不易發生政黨輪替,但若全國失業率於選前攀升,則前者所享有的相對優勢會因此而降低,連帶使其被輪替的機率提升。而現任者競選連任 則有利於現任執政政黨於選戰中勝出。最後,一黨連任屆數與其發生政黨輪替的機率呈正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