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瀏覽

共有 13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王金壽,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126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過去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幾乎瓦解殆盡,是近年來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情況。本文將嘗試從 政治市場開放(新政黨出現及選舉席次增加)的觀點,來解釋台灣地方派系瓦解之現象,並以Gary Cox (1996) 關於SNTV的研究來討論台灣的個案。本文要指出在戒嚴時期地方派系主要的選舉競爭場域是省議員和縣市長選舉,雖然SNTV使國民黨產生如何統合協調 (coordinate)同黨候選人競選的問題,但此問題並未發生於地方派系身上,因為地方派系經常只有一位省議員候選人,即使部分縣級派系曾推出兩位以 上候選人,也因選舉競爭性有限,而減低甚至是消除了SNTV的統合協調問題,但新政黨的出現卻使選舉競爭性大幅提高。國會全面改選和凍省雖使立法委員席次 大量增加,替地方派系帶來爭奪國家資源的新機會,但地方派系在新的政治市場之下,經常有兩名以上的候選人,也因此產生統合協調的問題;此外,地方派系幾乎 無法找到一個有效的回應策略來面對新的動員難題,所以席次的增加造成地方派系內部選舉競爭,因而導致地方派系的瓦解。
杜慶承,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碩士,現擔任台灣日報彰化採訪組召集人。
中央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 --彰化縣個案研究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52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西元2000年台灣首次中央政權輪替,對傳統依侍國民黨的地方派系,產生衝擊與影響,相對的,取得執政地位的民進黨派系也產生新的 變化,地方政治的變遷有了不同的觀察面向。彰化縣地方派系變遷也脫離不了政權輪替的衝擊,以往具有全縣性選舉動員力量的紅派與白派,由於長期未掌握主政權 再受政權輪替影響,派系動員能量大幅縮減,朝組織零細化、動員力量個人化的模式發展。

本文發現,彰化縣目前並無具全縣性影響力的地方派系,政治人物對派系的集體認同感逐漸淡化,不過,為了在選戰中獲勝或是爭取價值性政經資源的分配權,地方 政治人物的結盟運作十分頻繁,也打破派系間的藩籬,而出現跨派系、跨政黨的結盟。國民黨近年來的分裂,使得國民黨員或地方派系間的認同齊一性升高,也就是 分歧度的降低;而民進黨則是呈現與國民黨相異的演變模式,黨內派系隨著公職選舉的勝選,在地方上掌握行政決策權,也就介入地方政治事務,而黨內派系的競逐 程度加遽,也使黨內分歧程度升高,影響共識的凝聚,這是民進黨在勝選之後,難以迴避的現象。這些現象也發生在彰化縣。
吳宜侃,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
立法委員連任預測模型分析-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31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以立法委員連任為研究主軸,旨在探討SNTV選舉制度下,立法委員之連任表現。研究首先針對第四屆區域立委於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之連任表現進行探 討,並且檢視政黨、個人、地方派系、選區等四大因素與立法委員連任表現的關係,以發掘影響立法委員連任表現的重要因素。最後,分別運用二元洛基模型,建立 「立法委員連任模型」,比較各類自變數對立法委員連任與否的影響程度,並對現任立法委員於次屆連任與否進行預測。
研 究結果發現,政黨、個人、地方派系、選區等四大因素中,以政黨因素、個人表現因素,對第四屆區域立委於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之連任表現影響,最為關鍵;更精 確的說,政黨提名,以及相較於同選區其他立委下,立法委員於任內之立法工作、選區服務、新聞曝光度等三項個人表現,共同為影響立法委員連任與否之重要變 數。
蔡明惠,國立澎湖技術學院副教授。
民主轉型中的澎湖地方政治生態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3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自八○年代以來,台灣逐漸由威權政體轉化成民主體制,也使得有關民主轉型的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但是過去相關的研究,幾乎未曾針對離島澎湖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試圖分析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澎湖地方派系勢力的演變,並探討民主轉型對於澎湖地方政治生態所產生的影響。主要發現是:(一)民主化不但顯現出威權統治對地方政治操控與協調能力的減弱,同時也讓選舉變得更制度化而成為整個地方權力結構的基礎;隨著民主化帶動參選人數激增,使得澎湖傳統的「二元派系」模式,蛻變成多元地方勢力競爭的模式。(二)八○年代中期之後的澎湖縣長選舉,在國民黨推動「本土化」政策以及解嚴的影響之下,造成軍方勢力原有的主導權逐漸喪失,加上來自當時在野民進黨的挑戰,使得過去國民黨「提名即當選」的局面瓦解,也確立了政黨政治的競爭型態。(三)儘管民主轉型促成政黨競爭的政治形態,但是澎湖既有的政黨與軍方的影響力卻逐漸衰退,以家族、地緣及人情所結合的山頭派系勢力,以及九○年代崛起的新興政商集團-「霖派」,反而成為澎湖地方政治生態的要角。
高永光,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同時擔任政治大學社科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執行長。
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87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研究係從質化與量化兩種方式,進行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的互動關係研究。從質化分析來看,台北縣的黑道幫派與地方派系之間確實存在著恩庇侍從關係。黑道幫派與地方派系不僅平常就從事生意上的結合,選舉時更是候選人在買票拉票、綁樁及固票的重要助手。但是,地方派系與黑道幫派之間的結合,兩者並非二而一,一而二的綜合體。台灣地方琡的主體仍是一般政治人物,不是黑道。其次,從量化分析中,也可以看黑道與得票率之間的顯著相關,足以再次證明黑金琡的嚴重性。但是,從派系、政黨與黑道三者和得票率之間不具顯著相關來看,某些特定政黨和地方派系,不必然會爲黑道參選有加分效果;同樣地,黑道所以能當選,借助的是幫派份子的力量,顯然政黨和派系對他們也不能産生加分效果。從量化研究上來看,政黨和派系如果願意和黑道幫派劃清鴻溝,對一已之政治實力,影響應該不會很大。
蔡明惠,國立澎湖技街學院副教授,並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街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25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現有關於台灣地方派系的研究,似乎遗漏了對於離島地區派系政治型態的深入探討;另外有關地方派系沒落的問題,過去也一直較少討論。本研究即試圖採取歷史結構的研究途徑,運用深度訪談的田野調查資料與歷史文獻的佐證,來探討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與沒落。主要的研究發現包括:(一)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乃是地方社會既存的群體組織差異性,隨著自治選舉的競爭,逐漸產生派系抗衡的型態;同時,由於軍事統治力長期掌控縣長職位,使得派系間僅能以省、縣議會議員選舉作為其競爭的場域。(二)由於澎湖地方資源利益的稀少性,以致派系本身欠缺穩固的體系結構,因此,當派系領導人更迭,或是派系成員的利益交換衝突時,便會造成派系的分裂與重組。(三)八○年代澎湖傳統政治派系,無法適應新興商人政治的崛起,而逐漸喪失地方影響力,也因為澎湖解嚴前並未出現政治反對勢力,使得地方派系作為國民黨夾殺反對勢力,所形成的共生結盟關係並不存在,地方派系勢力因而衰退。
高永光,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證研究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一般認爲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爲地方派系所氫持,成爲地方派結構中的一個重要部份。本研究亦以爲,擔任鄉鎮市調解委員具有三種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所以,地方派系極力爭取鄉鎮市調解委員職位。據此,本研究以「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的互動關係」爲主題,進行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關係模型的統計,以及對相關人十的深度訪談,試圖以量化與質化並重的方式,期對台灣地方派系的模型測試能再加以精锳鋉,以供研究台灣地方派系的專家學者,能複制對其他個案的研究。
高永光,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鎭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 文章下載
* 本篇電子檔下載次數:48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擇定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為個案,以台北縣城鄉差距及地方派系影響力為資料分析對象,衡量台北縣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的關係。筆者認為:台灣地區都市化程度越高,派系影響力越高,所以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的影響力間存在因果關係。而在方法上,個案研究提供了較為深入而完整的資料,特別是本文將預選變數的分析單位下降到村里,得以驗証與修正總體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展望未來,本文的研究模式,將對台灣省其它各縣市內部地方派系的個案研究,以及派系理論的建立工作,具有極高的延續性及累積性價值。
盛杏湲,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 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 本篇電子檔暫不開放下載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從SNTV制度導致的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為切入點,來探討我國政黨競爭的本質與政黨政治的發展。本研究以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五年的五次立法委員選舉為分析的基礎,研究發現指出:第一,國民黨以責任區為主要配票方式,配合地方派系來區隔候選人票源,因此它的候選人票源較集中,而民進黨與新黨缺乏像國民黨一般綿密的基層組織與地方派系以為支援,因此其候選人得票較分散;第二,從長期來觀察,國民黨候選人的票源即使比其它黨候選人來得較集中,卻有愈來愈分散的趨勢,此一愈趨分散的態勢尤以自一九八九年以降最為明顯;第三,地方派系支持的候選人票源較集中,只是此一票源集中的現象也有下降的現象,這顯示地方派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反對勢力的茁壯,其在選舉中的影響力已有下跌的趨勢。這在在顯示出了當反對黨崛起且漸漸茁壯之後,國民黨以地方的基層組織與地方派系以為支援的責任區配票制度已不像過去一般具有成效。
林繼文,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地盤劃分與選舉競爭: 對應分析法在多席次選舉研究上之應用
* 本篇電子檔暫不開放下載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我國民意代表選舉所採取的「多席次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使黨派屬性相近的候選人往往成為彼此主要的競爭對手。候選人間的選票區隔因此成為研究台灣選舉的主要課題之一。然而,這類研究往往需要分析候選人選票在不同地域單位間的分布。由於人與地皆屬類別性變數,且多席次選舉的資料矩陣必然龐大,常用的統計方法大多難以處理這樣的資料。本文主張,「對應分析法」(correspondence analysis)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妥當工具。此法將任一 n’m矩陣視為n個m維向量,並找出一k維次空間以極大化各行矩陣在此k維空間上的投射(以卡方距離計之)的變異量。由於候選人及地域皆可標示為此空間中之向量,我們可以描述候選人間的卡方距離,及候選人與地域的卡方距離。本文運用對應分析法來描述台灣立委選舉中候選人與各地域的卡方距離,並判斷每一候選人之主要地盤。我們並以對應分析空間之慣量(inertia)及維度(dimension)來解釋政黨的選舉表現。結果發現,在得票率和維度不變的情況下,執政黨每超額提名一個候選人就可能喪失11.7%的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