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3 篇符合條件的文章
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爲:一九九八年市長選舉分析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一九九八年台北市市長選舉中,影響選舉結果最大的是外省籍選民及新黨選民「分裂投票」現象。大量新黨選民在市長選舉中一面倒地投票給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但市議員投給新黨乃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因。筆者認爲這種現象值得作有系統的分析。本文歸納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六個模型,利用六個模型經過對數成敗比模型的比較,在控制人口基本背景因素之後(性別、年齡、敎育程度及籍貫),發現模型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情況:一是政黨認同強度減弱的政黨解組作用導致選民分裂投票。雖然政黨認同在模型中具有明顯的影響力,但台北市近年來並未有政黨解組的趨勢,因此政黨認同減弱並非分裂投票的主因。二爲選民的省籍,尤其是外省籍選民分裂投票行爲相當明顯,其中年輕世代比年紀大的世代更形嚴重。第三則是統獨議題及相關的中國人/台灣人認同。研究結果發現統獨議題對選民分裂投票不具顯著影響力;第四是候選人形象中的裙帶效應並不顯著,對分裂投票與否之間不具明顯差異。五爲選民分立制衡觀念。在相同層級的市府及議會之間選民具有分立制衡的觀念,欲藉政黨間相互制衡以保護民眾的最大福祉,故採取分裂投票的行爲。第六則爲新黨的選民策略投票是影響選民分裂投票的重要因素。新黨選民對於尋求連任的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相當反感,且新黨市長候選人王建煊當選機會不大的情況下,選擇轉投給國民黨馬英九之策略投票,並進而形成分裂投票。從六個模型最後推論的結果,眞正決定選民分裂與否最重要的因素是選民的省籍背景所導致的情感反應及新黨選民的策略投票。
台北市選民分裂投票之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市長市議員選舉之分析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選民的投票意向一直是政治學界注意的焦點,但是在秘密投票的限制下,能得知「個別」選民的投票態度與決定,唯有依靠民意調查,不過所得之答案的眞實性則令人懷疑。對選舉唯一能確定的是,選舉後選民「集體」決定後的結果,但若是希望藉由得票結果資料作為個人投票態度的推論,恐怕會有「區位謬誤」(ecologicalfallacy)的風險。本文以八十七年台北市選舉各投票所之得票記錄分析選民對各政黨市長和市議員候選人分裂投票的現象,嘗試運用King的EI模型,跨層次推論分析選民在三黨市議員候選人與三黨市長候選人之間的抉擇,並初探性利用統計方法降低區位謬誤的風險。結果發現,與外界預期新黨市議員支持者大多採取分裂投票,投票支持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馬英九,其分裂投票率高達98.29%。另外,國民黨市議員支持者亦有分裂投票的情形,主要分裂投票對象為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水扁,分裂投票率為48.28%。
分裂投票:八十三年臺北市選舉之實證分析
顯示摘要
詳細內容
本文以八十三年台北市選舉各投票所之候選人得票紀錄分析選民對各政黨市長和市議員候選人分裂投票的現象。首先以各里各政黨市長和市議員候選人之得票率差距為依據將台北市435個里歸納成五個政治類型,再引用各里人文區位資料就各類型進行相關因素描述。其次再用固定樣本連續訪問的抽樣調查資料針對選民分裂投票的行為進行較深入的統計分析。經過對數成敗比模型的比較之後發現在控制性別年齡籍貫和教育程度之後,政黨認同強度影響分裂投票的行為最大,其次是候選人的形象,選民統獨立場亦有相關,至於族群意識則和人口特徵重疊而不顯著。